电影分类的艺术情节形式分析

《电影分类理论》

郑健雄

如戏签约编剧

横滨国立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

上期讲到《如何系统分类》回顾可看

电影分类的艺术——如何系统分类

本期第三部分《情节形式分析》

1.情节形式的分解与组织

通过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决定电影分类的属性是「故事属性」,而「故事属性」又可以根据“作品数量(观众兴趣和创作能力的反映)”主要地分辨为「情节形式」和「情节内容」,所以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明确为,将「情节形式」和「情节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由此得到更加具体的分类属性依据。

这一部分我们先对「情节形式」进行分析。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情节形式」到底是指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考虑一下故事的「原型」问题。

我们创作的任何形式的任何一篇故事,都存在一个“故事现实”中发生的“事件系列”作为“原型”。我们对于这个现实的“原型”进行内容取舍,逻辑设计,形式安排,形成不同体裁的故事。

举例来说,我们用两个小时的电影展现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个电影的故事原型,就是“这个人的一生”。虽然这个人和他的经历可能都是虚构的,但是我们是在“虚构了这个人和他一生的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的创作。虽然我们的故事叙述可能是跳跃的,打乱了时序的,但这个人的生活肯定是连续的,有其真实时间顺序的。虽然我们的故事可能通过旁人,幻象,宠物,报纸,笔记本来叙述,但是我们肯定不止需要构思旁人的语言,幻象的形态,宠物的表现,报纸的和笔记本的记载,而需要构思故事背后发生的完整事件(当然,在极端的例子下,“世界本身”可以是不存在的,而只存在无逻辑的幻象,这也可以是“原型”的一种)。

虽然在上面,我们把“原型”称为“现实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原型”必须是可以真实存在的,甚至,“原型”是不必符合现实中的自然法则的。就算在奇幻或者科幻故事中,角色和事件也是具体的,连续的,有着它们自己的真实事件顺序的,虽然我们会挑选,提炼,编织,甚至刻意混淆,但故事终究是有一个“现实性”的“原型”的。在这个“原型”中,故事现实有它自己的背景,世界设定,自然法则,人物,事件。“原型”是稳定存在的,而“故事”则通过对“原型”进行独特的演绎而产生。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很容易想到对于“原型”的演绎,大致就是选择性地打乱时间顺序(如跳跃,倒叙,插叙),或者改变视角(如旁人,幻象,报纸),当然,也包括对画面的处理,以及配乐等方方面面的狭义“故事”之外的形式。演绎可以是几乎完全不存在的,即现实时间,现实视角,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如月疑云》,《狙击电话亭》,也可以是极其复杂的,今敏的《未麻的部屋》是最好的例子之一,《红辣椒》和《千年女优》中也非常明显。但由于篇幅以及本人能力有限,这里暂不讨论,只在需要时简单叙述。

而在这篇分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简单来说,是对于“原型”本身的选择,而非对所选择的“原型”的演绎。而在对于“原型”的选择上,除了“是什么”之外,还有“怎样运行”的问题。前者对应「情节内容」,后者则对应着「情节形式」。

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经典逻辑」的概念。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任何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故事也可以。但是对于我们熟悉的大多数故事来说,它们的情节逻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经典范围内,不妨称为“经典逻辑”。“经典逻辑”则和现实不同,对于经典逻辑来说,大部分事件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常规的”以及“一般应该发生的”,而不会出乎读者常规认识之外,让读者难以理解。而且角色只要有选择,一定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出现和故事的主要矛盾无关的言行。

举个例子,在没有其他伏笔的情况下,得知妻子偷情,丈夫的反应“应该”是嫉妒,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有“常规的”理由,比如之前说明过两人感情不和,或者干脆这一切就是丈夫谋划的。如果角色既没有做出“该有的”举动,故事中也没有给出“符合常理的”理由,那么这个角色的行动就偏离了“经典逻辑”。

比如《两小无猜》中,男女主角的行为就大幅偏离了常规逻辑,但影片其他部分内容和逻辑没有随之改变,所以招致不少观众反感,这就明显地表现了情节逻辑偏离“经典逻辑”带来的“作品数量”下降。

另一个例子,在没有其他伏笔的情况下,对于调查妻子出轨真相的丈夫,如果没有渲染出轨情节及真相的作用,也不需要描绘其日常起居爱好,以及其他无关的事件,如果描写了,这种内容也偏离了“经典逻辑”。

也就是说,经典逻辑是人们熟知的常规逻辑,是得到了就会喜悦,失去了就会伤心,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不那么紧迫的事情就干脆不做(或不描写)。经典逻辑不同于现实逻辑,是为了集中表现创作者想要表现的情节内容而提炼处理过的逻辑。

联系上一部分可以发现,「经典逻辑」即为「情节形式」的原点,也就是「核心正剧」在「情节形式」上的取值。

基于「经典逻辑」的概念,以「作品数量」为指导线索,我们可以将「情节形式」分解为「紧密性」和「危险性」。

2二级属性

下面让我们详细讨论「紧密性」和「危险性」的意义。

l紧密性

紧密性是指上文所述的两条“经典逻辑”的基本性质,第一,角色的行为符合绝大多数观众所预期的常规,第二,角色的行为和目的简单明确。如果情节逻辑开始偏离“经典逻辑”,则可以说情节开始失去“紧密性”。

对于大部分以表现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为主要目的的故事来说,“紧密”的逻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紧密”的逻辑符合大众常规化的认知,所以欣赏故事时不需要费力或者分身去理解故事中角色不符合常规的奇怪言行,或者和主线无关的琐碎言行,从而可以使故事的焦点和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最想表现的部分。

在很多情况下,故事想表现的内容,或者主要矛盾的来源包含非常规的角色或者事件,比如什么也不懂的妖怪变成人的样子进入人类社会,或者变态杀人狂专杀喝雀巢原味速溶咖啡的年轻女子。这种时候,情节并不一定会失去“紧密性”,因为我们虽然没见过对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的成年人(妖怪),但是我们可以预期他们的行为,其中一种大概是一定会充满好奇,而且搞出许多笑料,进而因为主角的温柔而爱上主角。另一方面,虽然我们面对选择标准难以理解的变态杀人狂,但我们并不需要真的去理解他,只要明白主角会害怕,以及最后挺身面对战胜他就行了。如果不需要考虑妖怪和人在科学原理上的不同,以及变态杀人狂奇怪言行的理由,自然也没有分散焦点的负担(就算有理由,通常也是最符合读者预期的“小时候被喝雀巢原味速溶咖啡的年轻女子强奸过”之类的),也就没有失去“紧密性”。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故事真的试图去解释非常规的言行或者现象会怎样呢?那么很显然,这个故事需要花费大量笔墨去描述非常规的言行或者现象,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且进行解释,或者给出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外部事件的结果,让观众自行分析理解。

由于我们习惯于经典逻辑,而且读者大部分都是拥有着常规预期的普通人,面对这种内容的故事就会倾向于觉得情节简单,角色目的不明,前后关系薄弱,难以理解和不太认同。这是由于“情节逻辑”开始失去“紧密性”导致的,而这暗示着故事往文艺的方向发展。

如果紧密性丧失到一定程度,那么故事就会失去情节,失去作者“赋予”的意义以及逻辑关系,虽然这样的故事非常少见,但是有一类电影叙事文本非常符合这一情形,即“纪录片”。由此可见,紧密性的原点“经典逻辑”显示一个作者高度控制着每一个细节,完全为了渲染一个清晰明确的主要矛盾的故事,如《谍影重重》,《追击者》。而紧密性的丧失则意味着作者对全盘掌控的放松,将故事更多地托付于随心所欲的想法,或者将更多的内容掌控用于表现难以简单或者清晰解释的思想或者状况,如《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路边野餐》。

在方向性上,虽然同样是“紧密性”的放松,《甜蜜的生活》,《东京物语》,《八月》等影片是情节逻辑琐碎化导致的,其人物言行丝毫不难理解,而《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太阳照常升起》等则是情节逻辑非常规化导致的,其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本身是非常规的。前者让人感到沉闷,后者让人看不懂。

但可以注意到,无论如何,“紧密性”的放松(在不是单纯变烂的情况下)带来的都是,对情节主要矛盾之外的事物的描述与讨论的增加,如描述特定社会现象,生活,心境,或对深刻问题进行思考。很显然,这即是大部分「文艺片」之所以让人感到文艺的本质原因。

而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部分让人“感到文艺”的影片,其本质并非“紧密性”的放松,而是由于对“原型”独特的演绎导致了观众沉闷或者难以理解的感受,比如《云图》,《穆赫兰道》,《低俗小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它们更多地并非描述琐碎或者非常规的人与事,而是使用了非常规的演绎方式,这种变化导致的感受,与其称为“文艺感”,不如称之为“形式上的奇异感”更加贴切,对于这种本质变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化」方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形式化」方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实验电影”,但我们需要分辨的是,实验电影并非因为特定的属性而被称为实验,相对来说,仅仅是因为“新兴”以及“少见”等原因,不为大众熟悉,由于本文所述的分类理论是以「作品数量」为线索的,所以每个方向上,当作品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所谓的“实验性”,我想这也是实验性的一种易用的常规定义。

l危险性

与紧密性不同,“危险性”描述的则是一条微妙但很好理解的性质。危险性的出发点依然是经典逻辑,而危险性的降低意味着故事中的一切对角色本身的伤害和负面状态得到了弱化。很显然,在经典逻辑中,发生了伤害角色的事,角色就应该受到伤害,角色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就应该感到伤心,而弱化了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对经典逻辑的偏离。

削弱“危险性”的方式有许多,最常见的两种是“弱化对伤害的描写”以及“插入无关事物分散注意”。“弱化对伤害的描写”的例子有“杀人不见血”或者“跳过悲伤大哭”等,而“插入无关事物分散注意”的例子有“丈夫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痔疮又犯了”或者“没有人落得好下场,主角回到毛毛洗衣店”。

削弱“危险性”的效果显而易见,会使得故事变得轻松,这显然与「喜剧」有所关联。实际上,喜剧大部分由表现弱小的或者负面的角色或现象的后果为基础,通过削弱“危险性”而产生。比如夸夸其谈而被揭穿,本来具有喜剧色彩,但如果被揭穿后角色受到羞辱而痛苦,喜剧色彩就会丧失殆尽。又比如搬起石头结果砸到自己的脚是可笑的,但如果砸得血肉模糊,恐怕就让人笑不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危险性的降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情节内容中“笑料”的增加,虽然明确的“笑料”容易让我们意识到“这是喜剧”,但喜剧并不一定包含明确的“笑料”,而是给观众一种安全感,知道角色不会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去黑处不会被突然袭击,搭理奇怪的大叔不会被拐卖,吵架不会分手,分手也不会伤心欲绝,伤心欲绝也不会一蹶不振,甚至,被砍手也不会流血,只要接回去就好了。

而反过来,加强“危险性”则会使故事变得紧张而充满危机,这里我们需要分辨清楚,加强危险性并不等于增加使角色受到伤害的情节内容,而是强调情节内容中存在的危险,就比如表现危机四伏的战场或者生死相搏的打斗并不会让人感到惊悚,但一个人在家时听到的脚步声却会。方法和削弱相对应,即“强化对伤害的描写”,以及“运用各种元素使人集中注意”。与喜剧相对,这显示了和「恐怖片」的关联。

3模型化(以下为作者书稿)

至此,《电影分类的艺术》已初见雏形,之后的部分将会介绍该理论的情节内容分析及实践中的应用。我们下期再见。

商务合作「故事+」咨询电话/







































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zdq360.com/yshygk/8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