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需要靠本土人物来嫁接丨直击

文/杜威

疫情黑天鹅前的年,国产票房突破猛进至多亿元,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受众市场对内容的细分化需求也日趋明显。类型化电影被观众所认可并追捧。

类型化是国产电影的大趋势,它们能够与观众签订一份“契约精神”,并且往往带给观众超出预期的观影体验,从而取得骄人的成绩,最直观的便是从票房上体现出来。

如去年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主旋律片《我和我的祖国》、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悬疑犯罪片《误杀》、现实青春《少年的你》等等类型代表作品均突破10亿元票房,以成为支撑年度票仓的主力。

电影类型越来越多元并精准划分,究竟会给中国电影人会带来怎样的新机遇?同时又如何在套路化明显的类型电影创作中,保证一定的个人风格并实现新创新呢?当下中国市场又需要哪些类型电影?

7月29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类型实践与作者表达一一类型电影创作谈”召开,并就以上问题邀请了多位从业者进行探讨。中国电影协会会长及第五代导演李少红、科幻作家陈楸帆、新晋导演及编剧李霄峰、谍战悬疑题材著名作家全勇先等国内一线电影创作者出席活动并发言,共同为国产类型电影的创作点亮引路灯塔。

类型片的“契约精神”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我们要学会“嫁接”

“类型片就像我们要把图书进行归类,我们要把书放到不同的书架里去”。这是在好莱坞对类型电影(Genrefilm)最经典的解释。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就已经将大量电影类型进行归类和编辑,帮助影片更具标准化创作,但国内电影人一直对类型电影或者商业电影起步晚、认识浅且创作欲望低。

▲中国电影协会会长及第五代导演李少红

据导演李少红介绍,直到年,他们这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导演,当接到任务必须拍摄一部具有商业元素电影《银蛇谋杀案》的时候,因为完全不懂得商业电影,她还大哭了一场。李少红硬着头皮,遵循着每几分钟安排一个高潮的规律完成拍摄,最后成功卖掉多份拷贝,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至此开始,多位导演也相继完成了国内第一批类型化电影创作。

随后李少红分享了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间的区别,“类型电影是互动式的,依靠过去的经验以满足观众的预期。作者电影则是接受式的,导演借由个人表达体现对世界的理解。”

作为80后新锐科幻作家陈楸帆,成长于80、90年代,从小看类型片长大的他,谈到了类型电影对他的另一种思想启蒙。“类型就是作者跟观众之间建立的契约,观众抱有某种特别强的预期去看这部片子。你看恐怖片,你希望他会吓到你。书放在不同的架子上,是为了让更容易的找到,更容易建立起这种契约。”

▲科幻作家陈楸帆

陈楸帆继续说道,随着类型电影的发展和变化,类型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举例科幻电影目前就不是单独能够成立的类型,它只能够跟其他的类型嫁接,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而这种嫁接和融合作者个人的元素,就会形成导演他的风格,这种风格可能贯穿在他所有的影片里边。

与此同时,类型电影和作者化电影在当下的潮流中可以共生的方式存在于同一部作品里。李少红就以韩国导演奉俊昊作品《寄生虫》为例,“叙述一样的故事,如果从破案角度出发便是一部标准的类型片,然而电影选择从人性切入,便成为了一部带有犯罪元素的人文片。”李少红表示。

但这种嫁接并非无要求、无目的、胡乱地将海外的类型模式嫁接。入选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风平浪静》的导演李霄峰就强调说:“每一种类型电影都需要适合其生存的土壤,美国、日本有侦探片,但我们没有侦探职业,移植过来的时候侦探的职能就是公安局的警察承担的职能。”

▲新晋导演及编剧李霄峰

李霄峰坦言说,美国的西部片是其历史上很长时间的沉淀才会成为一个类型,那是因为有真正历史积淀。西部片怎么嫁接过来,怎么拍?其实国内市场在面对每一种类型时,都要首先考虑国内创作环境,对于本土化创作是有很大的难度。

那么如何解决?就是本次论坛对于类型化电影探讨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在类型化电影中人物依然是第一位的,因为人物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成长出来的。

人物是核心,不为“类型”而“类型”

纵观好莱坞以及国内成功类型片电影,其中很多元素都极其相似,但如何保持创新?论坛上几位电影一线创作者给出了共同答案,即“在于人物的创新”。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塑造了颠覆哪吒少年英雄造型,取材当下社会“烟熏妆”、“邻家熊孩子”以及“男男CP人设”,成就影片经典等等。观众了解青春类型电影套路,却缺失对“小北、陈念”这种人设的好奇。

而有了经典、新颖的人物设定往往就会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完成人物关系的创新也就随之成为故事创新的基础。

谍战悬疑题材著名作家全勇先以自己的得意之作《悬崖》为例,“我觉得以往写的谍战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yj/1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