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40876.html前言
年4月18日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批评家、理论家、《电影手册》联合创刊人以及法国新浪潮教父安德烈·巴赞诞辰周年的日子。时至今日,如果说关于电影理论或者电影批评只能选一本书来读,那么几乎所有电影史家和电影人都会指向巴赞那本《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就好像是电影领域里第一位先知,第一位思想家,最早也最明确的把这个电影的本体之问摆在每一个电影人、电影学者和影迷面前。巴赞并不曾因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就消失在了后世浩瀚的影像文字中,相反他的文字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且历久弥新,似乎每一次关于电影思考的创造性洞见都将我们重新指引回巴赞最初的思考中。这也是为什么——年,关于巴赞纪念和学术活动将会在全世界络绎不绝的展开。
深焦DeepFocus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不亚于任何伟大导演的电影人,一位真正的博学之士,慷慨正直善良的道德家,热情洋溢永不疲倦的迷影人。
于是,我们在今年1月底在巴黎采访了法国著名电影史家安托万·德·贝克,他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旬加入《电影手册》编辑部,并在-年担任《电影手册》主编。现在,他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史教授。他在九十年代初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电影手册》历史研究,并且在两千年初将《电影手册》最优秀的文章再次结集出版。此外,他的电影史、电影理论和历史研究著作颇丰。其中,《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北京大学出版社,)《弗朗索瓦·特吕弗》(江苏文艺出版社,)都已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
此次访谈原计划详细谈论巴赞具体思想,分为两次采访。但因为访谈双方时间关系,至今只进行了第一部分基础性采访。除了巴赞以外,也主要聚焦于巴赞和其最大遗产《电影手册》的关系。值此巴赞百岁纪念日之际,率先呈现给深焦读者。在年余下时间里,我们也会继续推送关于巴赞电影理论和批评的系列深度文章。
年1月30日于巴黎
采访
雷丹宇、PeterCat
编辑
bastard
深焦:只要在网上搜索很容易找到关于你的履历,也很容易看到你的经历和巴赞的非常接近,例如:非常巧合你们都是同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圣克洛德)出来的,从事教育,然后再选择电影评论,都在曾为《电影手册》杂志(下简称手册)写评论。我们想知道,在你青少年时期,甚至在进入手册之前,你是否已经阅读巴赞的文章?
《电影手册》第一期
安(安托万·德·贝克,AntoinedeBaecque):(笑)将我和巴赞比较的确抬举了。我们的经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巴赞本人的学科研究更加广泛。年轻时期的巴赞有志愿投向教育工作,我的本意是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而巴赞更专注地理研究和教育。在法国,如果希望从事教育,选择在高师就读是自然的途径。真巧我们就读同一所高师。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影迷对电影的知识都来自自学的。例如法国影迷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反传统教育和反学院制的个人行为,所以大部份在法国的专业影评人都不是由电影本科出身然后再投入评论的。如果我的经历与巴赞相似,我相信我不是唯一的例子。
我对巴赞的认识当然是从阅读他的作品开始。那可以追溯到当年,巴赞将自己对电影的多篇评论和文章汇集成一本很薄的书,名为“电影是什么?”这本书的开本小而方便,其意旨为读者对电影的认识提供启蒙阅读。我和大部分影迷一样,都是由阅读这本书开始,走进巴赞的影评世界。巴赞创办《手册》之后,很多年轻人也投入影评行业,例如特吕弗,他们这一批就狂热地投身影评;可以说《手册》本身就见证了法国影评行业的演变,完全说明了当年这新兴行业是由一帮极其年轻且狂热的影迷推动起来的,自特吕弗以后就后代层出。至于我本人,20岁左右开始读巴赞的书,而对巴赞真正的研究就是当我开始对电影历史感兴趣的时候,可以说我是通过著写关于手册的历史一书时,才真正成为电影历史研究专家。《电影手册历史》,分为上下两册,在年出版。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走进巴赞的世界,无论是在理论和评论方面,我认为巴赞是真正的电影作家(EcrivaindeCinéma)。
《什么是电影?》初版第四册
深焦:我们都知道,巴赞创立《手册》不久后就去世了,所以他留给手册本身的影评并不是很多;那么他的遗产是什么呢?一种巴赞式精神?
安:其实巴赞写过很多文章,目前保留下来的至少有3千多篇,有长有短。的确在这么多的文章中,只有十多篇是专为《手册》写的。在这种差距下,我们反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