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感影视人的功劳与苦劳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我一位朋友最近“触电”了。

1米8的个子、类“陈道明”的形象、50多岁还保持的很好的身材,让他终于有机会在电影中客串一回,不过,他却因此受了不少罪。

这是一部尚在拍摄中的电影,他应邀在其中扮演一位“山神”大爷,戏不过几场,台词不过几句,但他却为此耗费了好几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体验角色、听导演分析人物、学习湖南方言、化妆定妆,之后,在广东山区爬坡上坎拍摄,还有“大夜戏”,最多一条被NG了18次,对于从未当过电影演员的他来说,真可谓“苦不堪言”。

可是,当他完成任务后,导演并没有对他的辛苦表示过多的同情和慰问,只是就他完成表演的程度进行评判。在此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一行是不以苦劳来“论功行赏”的,再苦再累,如果最终在胶片上呈现的效果不好,那也是白搭。

“不看苦劳看功劳”,说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却是影视人必须面对的评判标准。多年来,我听过纪录片的同行们说他们如何在泰山上裹着棉被等待了几日才拍到日出,在南极和珠峰冰天雪地中拍摄时吃了多少苦、在走遍全国采访时遇到哪那些危险。可是,令人心情复杂的是,尽管他们“诉苦”时说的十分激动甚至声泪俱下,可当看到他们的作品时却一丝一毫都感受不到他们所经历的磨难---镜头画面不好、影片表述混乱、内容肤浅直白,在这个时候,真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好。

影视人所有的表达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以有限的时间表现他们最想告诉观众的内容,而观众也只给你这一点时间来“倾诉”,因此,除了用作品打动了观众而引发他们探究这部作品背后故事的欲望之外,任何有关作品的文字及口头的介绍、说明、解释基本上都是多余的,尽管这些多余的谈话中有不少是关于作者拍片时艰辛的故事。

库布里克在《全金属外壳》片场

所以,关于影视人在拍片中的“苦劳”的信息,往往是在他的作品成功之后才会被人提及的。像黑泽明拍摄《七武士》时冻掉脚趾头、在《影子武士》拍摄之前自杀未遂;像威廉·惠勒在拍摄《宾虚传》战车一场戏时的艰辛、像《乱世佳人》拍摄时的导演更换风波等等,这些电影背后“苦劳”故事,都在影片获得成功后被挖掘出来,成为这些解读和欣赏这些经典影片的“辅助读物”。而与此相反,许多劣质的影片,尽管在上映前做足了噱头,开新闻发布会、举办首映礼、参加热门综艺节目,主创和主演大倒苦水,新闻媒体炒作八卦,但是,当影片一和观众见面,这一切为影片的铺垫往往都成了笑炳,尽管他们说的艰辛故事是真实的。

黑泽明影片《七武士》剧照

优秀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影视人创作背后的“苦难”故事,尽管这其中有些作品无法正式和观众见面,比如那些曾经被“封杀”的导演们。他们费尽心思、花费钱财、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拍摄,却连一次“倒苦水”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还被剥夺了拍片、公映和参加电影节的机会,可是他们的“苦劳”与“功劳”却被更多的人知晓,譬如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元、姜文等人的作品和拍片的故事,“封杀”反而成了激发观众好奇心的催化剂。

姜文在《鬼子来了》片场

由此看来,从事影视行业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影视人都很难有机会展现他们的作品,当然更谈不上“分享”他们的苦难了。可就是这样,还有许多人“前仆后继”地投身于影视创作之中,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卡梅隆和演员在《泰坦尼克》拍摄现场

靠作品说话,其他无需多言,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影视人的宿命,就像大岛渚曾经说过的:“我要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式编辑∣宁海

孙海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dt/12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