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与您相伴 https://m-mip.39.net/zjft/mipso_7742875.html
年12月11日,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与青年学子谈电影”系列讲座第四讲开讲。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老师为师生带来了《动画影片的审美情境》主题讲座,从动画影片导演的角度,结合自身创作实践经历讨论动画影像之中的审美表达,为青年学子认识、赏析、创作动画影片提供新的场域。
李剑平老师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业,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秘书长。
导演动画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梦里人》《马兰花》《成语国探秘》《陈嘉庚的故事》《熊猫和小跳羚》和《西游记》等,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目前在担任中影集团与西班牙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中方导演。年担任了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总导演。
李剑平
讲座实录
李剑平老师在讲座开篇就提出:做艺术创作就是做审美。他认为,做电影创作就是用美来引导观众,用作品来影响其他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作为审美来用,而这个审美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迎合,一个是引导。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就是要引导观众的审美,而审美又是和每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的。
审美的培养
首先,从幼儿期看,幼儿动画片面向的年龄段是2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动画有关于小动物的动画,也有跟动画片类似的儿童节目,还有《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类也属于这一年龄段的动画片。这是一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孩子娱乐,也讲一些道理的动画,这样的成长是快乐的成长。
差异化的审美
一些孩子喜欢看《变形金刚》《奥特曼》《火影忍者》《海贼王》......包括漫画,机器人;再大一点可能偏好热血的动画,体育类的、竞技类的、武打的、武侠的、科幻的......一些科幻动画也是用了科幻的包装,内在还是打斗。也有孩子爱看以《白雪公主》为代表的公主系列。除了公主系列,还有其它元素的动画也受到喜爱。
不论是哪种审美偏好,其实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角色让小观众感觉到他/她就是自己,他/她代表你在做这些行为、在这里生活、在追求想要的东西。所以,喜欢公主系列动画的孩子可能幻想成为公主,想过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希望得到宠爱,碰到问题也都能解决;也会很勇敢,或者希望遇到白马王子。喜欢英雄动画的孩子则希望自己成为“英雄”一样的角色。
这些动画片中角色的形象审美到角色的行为审美,都在引导孩子的成长。所以从幼儿期看的很可爱的动画片,到后来观看的树立孩子性格的动画,都是审美的培养。长大了以后,这些东西就会过去,不会永远停留在公主梦、英雄梦。到了成人以后,观众会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艺术创作的环境到文化
作品会给我们带来艺术创作中的环境,其环境又会引导我们去关心文化。
美国的公主系列动画给我们带来的是源自欧洲的传统文化意识,观众会觉得欧洲就是那些动画片里呈现的样子。它跟我们的文化不同,环境也不一样,审美也不一样。观众在体验、观看的过程中,对欧洲的文化就产生了新奇和向往。丹麦给人有一个童话的印象,因为小美人鱼的雕像和童话故事影响了全世界儿童的成长,甚至成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故事。
由于电影、小说和动画片将巴黎圣母院这个建筑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所以它被烧毁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可惜。《阿拉丁》给我们带来的是阿拉伯神话,对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想象。
美国的动画也曾经表现过中国的公主——《花木兰》。花木兰只是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小女孩,最后花木兰最后被皇帝认为义女,所以她也成了公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不是说“公主”非得有公主的身份,而是类似的女生角色发挥了相似的功能。我看到有一个华裔的小女孩看了《花木兰》之后非要学中文,家长不让她学她就哭。这个小女孩是太想成为花木兰了,而也就对中文很喜欢,这就是动画创造的环境引导观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