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事业制播分离改革发展思路研究[J

我国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将走向何方,一直备受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制播分离是大势所趋,也有学者认为制播分离发展的结果必将是制播融合

尹鸿.“分离”或是“分制”?——对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0年,4:98-100.

曾祥敏 何琴.中国电视事业制播分离改革发展思路研究[j].现代传播,2009年,6:13-16.

哈艳秋 苏亚萍等.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研究[j].现代传播,2010年,10:83-87.

严三九 吴艳.上海广电“台化”及制播分离改革这一年[j].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3:21-26.

smg简介[z].http://.2012-08-13.

严三九 吴艳.上海广电“台化”及制播分离改革这一年[j].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3:21-26.

就体制内而言,大陆地区一直将广电行业作为经典影视广告分析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仍以“上海模式”为例,一方面改革涉及到人事制度的变动,导致享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出于利益的考量拒绝进入企业编制;另一方面市场力量仍难以发挥主导性作用,内容控制权还在体制内,“导向正确”和“播出安全”成为改革关键词

2.制播分离的发展趋势

周鸿铎. 实施“制播分营”制是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4:12-15.

参考文献

【1】【2】【3】

李琳.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进行时:逻辑、困境和出路——以“上海模式”为例的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李琳.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进行时:逻辑、困境和出路——以“上海模式”为例的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就体制外而言,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虽然受影视制作行业政策制约,但更注重市场的力量,因此民营制作公司必须以内容为王,以质量制胜,这一方面使得民营制作公司不得不走诸如《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的精品路线,但并非所有民营公司都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因此生存空间异常狭小;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电视节目有时也难免过度娱乐化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只要行政力量依旧干预,扶持政策继续出台,制播分离改革的实践还将继续下去

王洪 李蔚.我国制播分离研究文献的综述[j].现代传播,2004年,6:132-133.

需要说明的是,制播分离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节目质量,提高电视台效益,盘活民间资本市场,从而给整个电视产业注入活力,促使整个电视产业有一个质的提升” 如果没有足够成熟的市场环影视广告分析境和政策环境,制播分离难免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制播分离的实现还需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一道逐步进行(作者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学生)

1. 体制内外制播分离困境

无论体制内外,由于近两年制播分离一再被提及和实践,“上海模式”和《中国好声音》都是其成果的呈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播分离改革一帆风顺,大陆地区其他广电部门和民营制作公司若想借鉴这样的模式,还需考虑更多因素下文将从制度和现实两个层面,对体制内外的制播分离困境分别进行阐述

哈艳秋 苏亚萍等.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研究[j].现代传播,2010年,10:83-87.

袁琳 杨状振.上海广电制播分离的意义探讨[j].现代视听,2010年,1:36-39.

五、电视影视后期制作软件业制播分离的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

杜晓红 陈龙.由上海文广转企改制看制播分离之路[j].声屏世界.2009年,12:13-15.

刘贵梅.上海文广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j].今日科苑,2010年,8:234.

“上海模式”之所以能在新政策施行之初就提出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与其多年来的发展方向与制播分离改革方向相一致密不可分,可以说,上海广播电视已具备推行改革的基础,虽是政策主导,但同样迎合了市场,这是其优势所在;其他省级广电却大多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zdq360.com/yshyrz/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