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来说,电影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要看无数的影片:有时候是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有时候是通过别的渠道观看。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愿意,基本可以不受什么约束的看到电影。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相比于上世纪初而言无论在画面、音质方面也都要逼真和精美很多。然而,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并不相同。有的人把它把它看作神圣的艺术,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更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中国电影发展史、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据《电影艺术辞典》的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这是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作出的解释。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他所关心的恐怕更多的不是电影的技术,而是由这种技术所提供给他的电影作品。因此,技术之外的另一种界定方式就是必要的。同一本辞典还有“电影艺术”这一条目是这样解释的:“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既是艺术,电影就应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电影塑造形象的方法是一个个活动的画面。当然,这些画面并非互不相关,它们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他们的前后顺序是经过电影的制作者按照自己讲述故事或表达意念的需要精心安排的。它也象其他所有的艺术一样,能够塑造形象、表达意念,再现和反映生活。
电影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卢米埃尔兄弟用它拍摄了一些纪录性的短片:《工厂大门》《婴儿喝汤》《火车进站》等。这些影片都是对生活场景的忠实纪录,没有作什么艺术加工。如《工厂大门》一片中,镜头对准工厂大门,真实再现了工厂下班的情景:先是男女工人或步行或骑车相继离开,接着工厂主乘汽车离开,最后看门人出来,将两扇大门关上。
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放映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并出现了种种电影类型,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查理·卓别林(-),著名的喜剧电影大师,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困的演员家庭,年进入美国好莱坞,从此开始他的电影生涯。卓别林一生总共拍摄了80多部影片,其代表性的影片有《淘金记》(年)、《城市之光》(年)、《摩登时代》(年)、《大独裁者》(年)等
法国电影开始向好莱坞学习。年,法国以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科幻片《第五元素》取得了2亿多美元的好成绩。英国电影则以小制作、低成本,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美好感情的喜剧片取胜。年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和年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澳大利亚影片在此时也悄然崛起。年,澳大利亚女导演的《钢琴课》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同年,一部妙趣横生,由动物做主角并由真的动物扮演的动物片《宝贝小猪》风靡全球。
中国电影诞生于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