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算术简述一部影片的诞生主要有制作(production)、融资(financing)和发行(distribution)三个方面,制片人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商业形式,即所谓的“PFDagreement”。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四种可能性,但需注意,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很多影片会综合不同门类的特征,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种“创新”。
第一种:分步骤投入(stepdeals)。资金分几步到位,合同中规定,当某些条件满足时,如剧本完成、卡司选定等,下一步的资金便自动到位。第二种:包装买卖、货成交易(packages/negativepickups)。制片人或经纪人先将影片的要素组合好,如确定剧本、主要演职员、拍摄计划等,然后找一家电影公司,以求得到它们的投资。一旦对方答应,签下合同,然后拿着合同再去找别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等影片拍竣,电影公司便来提货(拿底片)。第三种:预售或称卖片花(presales),如《纽约黑帮》。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摄完成前,先将影片的发行和放映权分门别类卖出去,但是,卖片花得到的一般不会是现金,而是期票,因此制片人需要到银行去按一定折扣兑换成现金。卖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制作班子的阵容,二要看行情。在日本市场热火的那几年,很多好莱坞影片可以在日本预售出相当的数额。如今,在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靠预售大约能得到60%的制作费用。第四种:私人集资(privatefunding)。一般只适用于低成本影片,由制片人通过私人渠道融资,需要成立有限合伙公司。
资金的多寡、融资的难易,是跟制作方对影片的控制权成反比的。预算越高,资金由好莱坞大厂包办,往往意味着制作方必须放弃诸如剧本的定稿、卡司的选择、最终剪辑权等艺术权限。上述几种融资方式中,第一种最接近“包办”,因此必须按照投资方的要求亦步亦趋;第四种外行小投资人一般对影片没有什么发言权,钱给出去,能回收多少,只有听天由命了。如果是电影公司负责开发项目并发行,那么,制片人只是一个雇员而已。所谓的“独立制片人”,真正的独立程度因人因项目而异。制片人策划工作做得越多,筹集到的资金越多,他的独立程度也就越高。随着制片人工作“能耐”及职能的增加,电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对削弱。发行听起来很简单。西方的电影院大多掌握在几条院线手里,发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几个客户打打电话,介绍产品,然后在报纸和电视上打广告?的确,发行工作无非就是那么几件事,但你若不进那个圈子、不是七八大电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这些工作。发行商和放映商历来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的你争我夺仿佛是老夫老妻吵架,别人休想乘机插一脚。
在北美市场,放映商的提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收取一笔固定租金,然后再提一个较小的比例;另一种是不收租金,但提一个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
《双塔》在全球的票房已经达到8亿万,排名影史第六位按照业内规矩,发行商在北美市场提成30%,海外市场(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这里说的发行提成没有包括广告费,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现在的行规,一部商业大片,宣传费按制作费的大约50%来预定。至此,我们来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制作费花了万美元,北美市场卖了1亿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举赚了万美元呢?非也。首先,媒体报道的1亿美元票房没有减掉放映商的所得。让我们采用前面介绍的公式,即发行商从中拿回万美元的收入。接着,发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万美元。而那万美元制作费还需要加上万美元(即万美元的50%)的广告宣传费,这一算下来,就成了万美元支出减万美元收入,变成了亏损万美元。怎么样?傻眼了吧?一部本以为赚了一倍的影片尚且如此,其他连“打平”都做不到的更不知如何凄惨。不过,真正看一部影片的经济效益,不能光看影院票房这个方面,而是要把各种收益和各种成本(如出售电视播映权和影碟影带以及由此产生的费用)全部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弄清楚一部影片究竟有没有赚钱,谁因此发了财,又有谁的钱打了水漂。
—THEEND—
不要忘记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中让更多的伙伴浏览,点击蓝字“环球资本文化传媒”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