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30年的时间,作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颁奖礼之一,前排就座的,仍是那几位。
4月3日,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落下帷幕,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两年难掩暮气的金像奖颁奖礼似乎多了更多的话题。众所周知的事暂且不表(调皮),我们表一表本次影帝的五位候选人,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梁家辉、张家辉的身后,那一去不复返的巨星时代。
老几位作为香港娱乐工业最风光年代的优质产出,几乎垄断了华人世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张学友的金曲之一《她来听我的演唱会》里,唱了一个女孩从20岁听到40岁的曲折心路。但从娱乐产业更纵深的维度观察,一个偶像能红二三十年,后世可惊叹、可怀缅,但在当今时代,要复制,似乎不可能了。
◆◆◆
风光不再的香港娱乐工业
作为华语娱乐产业重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面积只有上海六分之一多一些的香港为整个华人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这份给养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
四大天王的流行金曲,TVB的经典剧集,王家卫、徐克、周星驰、许鞍华、陈可辛等风格迥异的港产电影,甚至于金庸、梁羽生、李碧华等人笔下营造的江湖恩怨和儿女情长,在一定时期内,香港无疑是华语流行文化的最高标地,贡献着最优质的内容,甚至于优质内容的标准本身。
但是近两年香港娱乐工业的衰落几乎已成共识,一方面港星北上捞金成为新常态,即便再怎么指摘内地抄袭严重的娱乐节目,找几位名头响亮的港台巨星几乎已成强势霸屏的娱乐节目的标配。
捞金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日渐成熟的大陆市场资本的强势导流,更深层次的恐怕是,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挤逼下,原生内容再也不具备制造巨星的能力了。
所以,30年的时间,当年四大天王里面被公认为最不会演戏的郭天王都拿影帝了,而作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颁奖礼之一,前排就座的,仍是那几位。
◆◆◆
未来还会有巨星出现吗?
客观的说,“原生内容再也不具备制造巨星的能力”并不是香港独自面对的问题,要说互联网瓦解的最为彻底的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绝对首当其冲。
比金像奖颁奖礼提前两天的4月1日,已经去世13年的张国荣先生仍旧引发了华语世界最大规模的怀念热潮,这股热潮甚至引发了部分老粉丝的不满,“每年这个时候,张国荣三个字就会成为一些营销号的涨粉利器。”
作为华人世界最为著名的超级巨星之一,13年的阴阳两隔都没阻拦粉丝们的热爱,造就这份长情的,除了张国荣先生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旧爱难忘,往往是新欢不够好。
如果把巨星的概念定义为“很多人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楃殑浠锋牸楂樺悧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