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写作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评论的种类:简介式;广告式;技术式;史学式;理论式;观感式。

选择哪一种,取决于读者是谁。专业考试的评论是给考官看的,影评是和考官的一次对话,要把考官说服。影评就是用电影常识写的一篇议论文,具体论述对象是电影内容,不是抽象的东西。得是有个性的观后感,不能复述故事情节。

简介式:简介式评论一般是简单交待故事线索,留下悬念,吸引观众。

广告式:突出影视作品的看点,有明显的商业导向,承担吸引观众前来观看影片的任务。(前两种都是职业人员操作)

技术式:评论影视作品的各项技术指标:用光、布景、音响、摄影等,常见于电影专业刊物。

史学式:学者型评论。对影视作品进行历史定位。评价作品对电影史的影响和作用。

理论式:也可称作阐释式评论,是影视评论中最典型、最常见的评论问题。这类评论的写作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影视作品的理论分析,对作品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让更多的人们通过对评论阅读,获得对影视作品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观感式:抒发在影片中受到的人生启迪,欣赏影片的艺术性,感受影片的娱乐性,思想上受到的教育性。这种写作文体是专业考试中所要求的形式,因为作为一个高中学生不可能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不能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内容的复述上。这种文体要求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要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在专业试卷的评判中一般有两个要求:首先是议论文,再就是要符合上述三方面的要求。

二、写影评的准备:

生活经验:把自己舍身处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角色(理解万岁)

文学水平: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出自己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些感受(在修辞上下功夫),从感觉上升发出警句式的文字(要求简练)取决于(1)对影片理解的程度,(2)平时些文章用什么样的语句。

电影常识: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理解能力:是分析影片的保证,影片要求逻辑性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三、写影评的步骤:

电影创作具有集体性,无法由人控制,有“木桶效应”——取决于最差环节。

整理观感(看电影时带纸笔,记录一些情节或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拟定提纲(不一定思路跟着影片的内容走):

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观点之一:影片的思想深度表现在用荒诞的故事揭示身边生活的荒诞性(论述)

过渡段:由思想性过渡到艺术性——荒诞内容最好用荒诞形式统一,达到内容形式的统一。

观点之二:影片的荒诞是一种突破和创新。但形式取决于内容和需要

结论:雅俗共赏,在赏的内容上并不一样。

四、正式写作(既要充分,又要简练)影评的标准(观点是否新颖,能否自圆其说)

(1)要有一个好开头(2)观点鲜明,并尽早亮出观点。(3)举例要典型,不必过多。(4)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层深入(5)文采飞扬,富有激情(6)结尾利索,不能画蛇添足,结尾要升华,而不能重复,别“总之”(7)气势博大,给人以冲动力,娓娓道来,出别人所未出,想别人未所想,忌讳平铺直叙(做人要稳,做文要狂)花时间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做人要稳,不能张扬,否则会招惹事端,人别人感觉这人靠不住,做文要狂,不要压抑自己的思想,悟感,不能过于稳重,顾忌这顾忌那,要敢说敢当(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

开头模式(要扣题,引领下文):

①哲理式②从美学感受上③感受型的(要用第一人称)——个性化感受,别老生常谈④以气势铺排(排比句)⑤用哲理名言⑥设置悬念性的⑦总括式(有一定联想)⑧人生哲理的感悟⑨引用⑩由影片生发式

五、影评的十五个注意点

1.用复述代替论述。2.全面地蜻蜓点水(形散神也散,应抓住一个主题,逐步深入)3.不联系影片内容4.不会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跟着影片剧情走(应是逻辑性思路,而不是剧情的发展)5.论述电影的好坏,不是在论述编剧,而是在评论导演。6.思想分析要有深度,艺术分析要有新颖感7.段落长短要有节奏8.开头要奇、新,且贴切,避免平淡,结尾要升发、升华9.文字风格可以哲理化(抒写气势),或感情化(激情的洋溢)或分析化(逻辑的严密),不能把内容形成孤立,应统一。10.不要对情节分析,要对自己的发现分析。11.跑题,应最后确定题目,先拟定提纲12.术语运用要准确,拿不准的别用(电影语言是指镜头的组接,即蒙太奇)13.关于细节描写的论述要镜头的角度分析。14.论述的层次要有自然的过渡,不能序号化.15.结尾不要画蛇添足,别“总而言之”。

影评例文:

大红灯笼下的人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特定语言的解读

古语曰:“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时势造人,环境影响人,世间万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张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生动的展示了大家族传统制度把人变成鬼的事实。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颂莲所说的:“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认真思考之后,我认为这句话紧紧抓住了影片的主题,下面从几个方面为您解读一下。

此话反映了传统制度下男尊女卑的现实,道出了人们压抑、无奈的心情。影片运用独特的对白方式,强调人物的微相表演,通过简短的话语与动作反映了传统制度下婚姻不够自主的悲哀,这就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具合理性。此外,影片在表现人物时运用大量的长镜头描写,展现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让人们解读出女人的悲哀,从侧面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弊端。长镜头之余,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空景描写和俯视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讽刺了大宅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成功塑造人物心情,调动观众的情绪感染力,以此来吸引住观众,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宅院表现风光的姨太太们,内心的苦闷、沉寂,传统制度下的无奈又有谁能体会的出呢?影片成功运用红色这一温馨、激情的颜色与人物的心情形成对比,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作用。使观众对此片中人物的际遇顿生同情之感,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导的用心良苦。影片结尾运用迎亲与开头形成对比,无形中交代了大宅院中悲剧的开始。

透过此话,我们了解到了主人公执拗的个性,个性化人物的塑造是影片的重要看点。影片处处洋溢着颂莲与众不同,对封建制度说:“不”,敢在新婚第二天“说三道四”。影片对颂莲执拗性格的描述是非常成功的。此人不做则已,一做惊人。在她得知是二太太害她时,往日里二太太对她的好与此刻形成鲜明的对比,惟妙惟肖的展现出了被欺骗的痛心。此刻她没有采取任何报复手段,也没有恃宠而娇向老爷告状,而是默默的承受着。当为二太太剪头发时,她的语言和微相的动作表演,无形中设置悬念,“咔咔…”的剪刀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观众的心紧紧的揪起,设想无数种事件进程的可能性。然而导演此刻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运用了声画后串的方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带给观众一丝惊鄂之惑。此外,颂莲的执拗还体现在对传统制度的反叛,她坚持自我,不以讨好老爷为目的,但在执拗之余还是透露出了一丝丝的无奈。她敢于过问“死人屋”的事,敢于破坏祖上的规矩……一切都体现了她的执拗。但正如她所说的,在这大宅院里,女人就象穿在身上的衣服,喜欢时就穿,不喜欢时就扔。道出了传统制度下的无奈,符合影片主旋律,人物的心情。

此话语中带话,话中了大宅院勾心斗角中人性的堕落。片中通过服饰的变化揭示了人物身份地位的变化。影片开头颂莲清纯大学生的打扮与后来姨太太华丽奢侈的打扮形成对比,更好的表现了主题,为结尾她成为传统制度下的牺牲品做铺垫。此外,影片还通过美与丑的转化,刻画了人性的堕落。初识二太太时她的善解人意,令人对她顿生好感,而三太太的刁钻早已令我们心生厌烦,此时观众心中早已将她们定位,导演正是成功把握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反其道而为之,不象传统电影那样但一直白,而是在高潮部分将两个角色一换,令观众大跌眼镜,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措手不及的感觉。原本温柔善良的二太太为了一个“宠”字变得面目狰狞,处处限人与不利,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中令观众再看到她时,心里毛毛的,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恐惧感。这可谓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影片结尾运用新人笑旧人哭的方式,交代了四太太的结局,新人出现影片随之结束,更引起了观众对影片新人命运的深思。可以说,此片是相当成功的,即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又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学色彩。

“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透出了太多太多……

由"皮影戏"想到的中国情结

--评《活着》

能代表中国本土特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京剧、剪纸、春节、风筝……正是由于它们代表的是中国,所以它们有的走向了国际化,有的不断追求创新。但总也找不到一样可以代表着中国,而且外国人学不会,只能听老人讲它的传奇历史的东西。终于在张艺谋的〈〈活着〉〉中找到了"皮影戏",相应明白了,找到的其实是中国情结,一直很佩服张导,〈〈活着〉〉中的皮影戏,〈〈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剪纸,〈〈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灯笼,他总能成功的运用"古董",又一次次的让观众和中国情结靠拢,单从影片看,增强了电影的逼真性。

"皮影戏"在影片的出现不是无根据的,首先在叙事结构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线索,"皮影戏"穿插全片,在它的影响下,影片的前后故事连贯,给人紧凑之感。"皮影戏"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此处可以认作是隐喻手法,那么现实中的皮影戏,应该推动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张导相比,自己太孤陋寡闻,"皮影戏"真是没见过,有限的几次从电视中看过,也不完整,从〈〈活着〉〉中,我知道"皮影戏"原来也有人唱的,这种场景声话同步明显,而且知道了"皮影戏"曾经养过几代人,可见它在中国的地位,由此更佩服张艺谋。他把一种纯的"中国土特产"带入影片中,不仅增重了影片中的乡土气息,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加上上影片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表演。

其次,"皮影戏"在影片叙事故事中穿插出现,从出场到结束之中的过程代表不同的年代,影片中也分别运用黑场提示,上文提到的隐喻方式,这里再讲另一个方面,抛开影片主体不说,"皮影戏"出现,自己认为是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所以"皮影戏"象征了更多的关于中国的传统。40年代,代表着地主,有钱人的取乐方式。50年代,老百姓的生存本钱。60年代,与之前划清界限,张艺谋华丽的打造后,又毫不留情的把它烧掉了,盲目进取的人不明白烧掉的是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国情结一代不如一代。印象中认为张艺谋是个中国情结很深的人,大手笔的〈〈英雄〉〉虽然被认为太过商业化但依然有"剑",这就是"张艺某效应",批评他的人再多,却没人能否定他的中国情结。即使他这样做是为了商业利益,客观上却延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年轻人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神秘,却又很无知,仅从删了又删的历史课本中查不到。所中国人丢弃文化一点也不过分。中国的祖先用了五千年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现在中国人用了不到一个世纪将它埋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只强调外国人拿走了多少。老外拿走的是是形式,真正的跟在中国。老外的文化弃斥着中国市场,电视、电影诞生,人们早就丢掉了"皮影戏"。流行音乐,RB出现,人们又觉得民族乐器太土,大街上到处是英语,甚至最近几年的韩文又占领着中国难道中国的汉字消失了吗?要用外文来代替。当老外拼命想挤进中国了解敦煌文化时,中国人就应该醒悟,自己的文化语言最美了。但此时,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国情节已经淡化,对属于中国的文化就应该拿出来,放在最耀眼的地方,发扬光大,这样中国情结才得以保存,不致于被"烧掉",真可悲啊!

个性,不是极端

——评《昨天》

人生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自己站在镜子面前,不认识镜子里陌生的自己,〈〈昨天〉〉里面没镜子,但它让观众和贾宏生看到了镜头里贾宏生陌生的自己,这是影片的个性,当自己已经不认识自己,这就不是个性了,是极端。

〈〈昨天〉〉里面充满了个性化的东西。片子沉闷的气息,不仅表现了影片自身的个性,也衬托了贾宏生的极端,影片在这个角度把个性与极端极好的融合。影片以单一的线性叙事线索为中心,围绕影响贾宏生的人逐个展开,它不同于以往的叙事电影,此片只有贾宏生一个,即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也没特别的视觉效果,只是以电影的形式,将贾宏生的人生再现,因此这个电影的个性,它随着贾宏生极端的性格和做法叙述,但又没有过分依赖贾宏生。贾宏生喜怒无常,但影片没有将这方面过多的渲染。影片无数次的用黑场,无数次的证明了此片独有的个性。影片有张有弛,没随着贾宏生的性子爆发。影片将无规则的镜头组合的恰到好处,每个生活细节之间相互无关联。当影片中人物要爆发时,黑场就让观众进入了下个场景,将观众紧张的心放平静,导演将个性与极端圆滑的捆在一起,将其个性抒发的淋漓尽致。

《昨天》的现实感极强,而且影片中的擦痕能够竟多选在桌前、医院、马路等地方。着重刻画细节,塑造人物性格时,多用特写镜头。通过镜头前的面部表情,挖掘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颓废,在其他人物的特写镜头中,让人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看一个电视专栏节目。在笔者看来,这里借鉴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无仪式的表现出这不是一部纯电影。这又与希区柯克的观点相悖。《昨天》中有太多的人物旁白,影片主要是旁白叙述,而不是对话,与其它电影不同,此片对话少,冷色调,不光彩的昨天都让影片难以进行下去,设想如果《昨天》没有旁白解说,观众一定会看不下去,从这既写实又突出了个性,一箭双雕。

影片的结构布局独具个性。这是一部电影,但导演又不想将与其他电影一样表现,于是在其中加入了话剧成分。影片本身的个性是细腻、平淡生活化,话剧的加入就显得不那么和谐了。所以导演特别说明了这是排演话剧时的表演,这里加以说明,让观众恍然大悟,这也是导演匠心独运的妙笔了。不过影片与话剧是有区别的,因此在话剧表演时,加入了比较诗化的语言,也正由此,将影片的感情升华,推动了故事的继续进行。

《昨天》的道具也颇有个性。主人公另类的衣着,与他的性格相符。虽然主人公不开口讲话,但从衣着上将他的自闲表现出来。有的衣服有些个性化,也是他走向极端的一个凭证。电影的音乐,采用的是重金属摇滚乐,与沉闷的气息对比,平淡中有点激情感。片尾的婴儿声运用最为巧妙,预示新生活的开始。影片并没有结尾,但在影片开头就给了结尾,婴儿声再次升华,以及片中动感的声乐抒情,都很有创意。笔者认为,个性是从内向外,不是表面现象,影片抓住了个性的内涵,才运用的巧妙,极端不是个性,是贾宏生似的变态。要个性最好不要走极端,这部电影让观者感觉不是电影,这就是它的独特个性。

《昨天》的个性抒写,妙哉,巧哉!

小投资、小情调、小电影

--导演张一白玩的就是小

十五除以三等于五,看完张一白新片《开往春天的地铁》,心里发狠地算着一笔账:这部用3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来的品质上佳的片子,如果将其投资数额乘以5倍的话,差不多就是前些日子一部票房惨淡的国产动作"大片"的耗资数目--15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拍一部所谓大片"烧"的钱,足够四五个像张一白这样的小心翼翼对待投资的"小"导演拍出四五部像《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的真心实意面对市场的"小"电影。

《开往春天的地铁》"小",是相对它的先天来说,除了投资少,还因为它的导演张一白,是拍MTV、广告、电视剧的"出身",在电影的行道里,算个小导演;它的场景,相对地封闭在地铁、病房、居室等窄小的空间里;它讲述的故事,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然而,在陆陆续续的几次小范围放映后,该片却收获了观影者们许多由衷的夸赞。

记者看到此片的时间迟了些,看过之后,观影情绪在心中狼奔豕突正待发泄,已然看见有媒体记者对该片的评价:"《开往春天的地铁》具有中国电影少有的细腻感。这其中包括小压抑、小自卑、小逃避、小嫉妒、小移情别恋与小情感煎熬。它向人们展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种种小的、但最终累积却能造成很大心理冲突的微妙矛盾。"这个评价如此贴切,分毫不差地描写了《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有关人物情感的"姿色"。

这的确是一部颇有姿色的电影,除了人物情感的姿色外,人物内心活动的姿色、环境的姿色、音乐的姿色、结构的姿色……斑斓交织。先说人物和内心活动,徐静蕾与耿乐,都是在一些时候能流泻出性感的那种"有质感"的演员,电影中他们的奔放、压抑或欲语还休,每一时刻的性情表露,带出的均是一种尖锐的有刺痛感的美,而环境的姿色,仰仗的是摄影的良好把握,但焕发其神采的,又是人物内心的波澜。音乐,张亚东的音乐,在整个充满情绪的片子中,对角色和观众都是一种释放和抚慰。片尾曲是羽·泉唱的,非常好听,但刺激影片情感更加饱满的还是片中常常出现的张亚东那几声旋律简单的配乐。最后是结构,三对恋人的几段情感涡流,被很好地控制在了"徐静蕾"与"耿乐"的爱情主线里,自然得像我们心灵中的别处或眼角余光之所见,不突兀、不别扭,却可以让人参照着想一想电影中"徐静蕾"与"耿乐"那随着时日渐渐怯懦的爱情,是不是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是部小电影,但它提供观影者一个情感能够真实游荡的地方:我们依靠多年的爱情,实际是个脆弱的孩子,如意的日子他浪漫迷人,失意的时刻他怯懦茫然,我们总是需要一起克服怯懦……反正,看花大钱拍的"大片",我可没想那么多。

名灭之义

——浅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灯笼明灭之义

由张艺谋导演的《大》是一部文学性特强的影片。看完之后,观众不难发现灯笼这一道具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因此,我认为灯笼的明灭对这部影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把那个时代的特点及任务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节是充分反映影片自身价值的最重要因素,而导演张艺谋划运用灯笼的明灭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从灯笼的明亮来讲,影片的一开始便用全景镜头把那红灯笼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后,便是通过颂莲的视觉来展现电灯的过程。通过特景的运用,表现了人们对喜庆的欢跃。这便意味着女主人公的命运就这样开始了。当夜幕降临时,那点亮的红灯笼显得更加美丽,那红光显得更加明快。同时,本片在点灯笼的过程中,用音乐加以配合,即声画同步,展现了人物动作的敏捷。为后来的灭灯也做了铺垫。影片中还有一个地方便是老爷通过明暗灯来决定自己的去处,通过对灯笼平视镜头的运用,显现了它的真实,这明灯意味着宠幸,同时也意味着太太们之间的明争暗斗。这里可以说是影片的高潮。正是由于姐妹间的争斗才使得颂莲有了假怀孕的念头。老爷在得知有喜之后,四奶奶房中的灯就未灭过。影片通过色彩蒙太奇的运用,象人们讽刺了那红光的卑耻。同时,在室内、室外的灯笼点亮的时候,片中运用了俯视镜头,把所有的景象都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一次亮灯,其实也意味着影片即将走向低潮。明灯在推动情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暗灯也不甘示弱。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影片中暗灯的出现是在明灯出现之后的。影片通过对二奶奶的言语,神情的刻画,展现了明争暗斗的心理。在得知假怀孕的消息后,影片通过特写镜头的运用向观众展现了封灯的迅速。在封灯后,该片也就接近尾声了。因此,我认为明灯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明灯可以反映时代的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心理感受。本片通过运用对比蒙太奇的形式展现了明、灭灯之时的建筑。它给人带来一种封闭、压抑之感。反映了在那种固封自守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灯笼的明可以现实哪位太太受宠,但在这后,又渗透着一丝的哀意。同时,运用了声画串位的方法,给人们设置了悬念,为后来任务悲惨命运的出现做了铺垫。灯笼的灭,则显示了太太失宠,本片通过对颂莲的刻画可以充分来论证封灯带来的伤感。同时,本片在反映时代和人物时,注重对画面的运用。明灯的出现一般是通过全景的拍摄来显现,可以说一开始明灯带有着希望,喜悦之感。而到后来变质了。暗光反映了在那传统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无力摆脱现实而表现的一种无奈。“明灭”之灯可以认为是光明与黑暗之别。同时“明”与“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时,该片也是竭尽全力来塑造人物性格形象。如:影片中对二奶奶的塑造便是典型,可以认为是“前面是人,后面是鬼”的人物,同时,也反映出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影片对颂莲的打造也是精益求精的。影片自开始到高潮的描述中,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颂莲形象,如“颂莲在给二奶奶剪头发时,运用了特写镜头来展现内心感受。通过对她逼真性的刻画,更能够使观众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同时,在影片的结尾,张艺谋又独具匠心的安排了五太太的来临,与头脑有病的四奶奶形成对比,不用更多的语言,变会使人们看到那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点亮的灯笼依旧是那样的红,而往日的风采早已不在。当看到五太太那年轻的美貌通过近景镜头的运用,不免为之叹息。一个人的生命也许就象熄、灭的灯笼那样埋没。

明灭之义,不觉有点伤感。以上便是我个人的浅陋之见。所以我认为假如没有灯笼明灭,那么这部影片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甲木研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dt/11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