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还是萧条国内影视业40年现状年产1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影视业至今已历经40余年,那么在云雾之下,现如今的真实状况怎样呢,繁荣还是萧条?

前不久,网络上流传着一份11月4日的全国票房。数据显示,当日上映的6部影片总票房为.65万元,其中单部影片最高票房为万元,观影人数为13万人,最低票房75元,观影人数仅2人。这种不寻常似乎并不多见,但也不能轻易就认为是一起孤立现象。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影视业至今已历经40余年,那么在云雾之下,现如今的真实状况怎样呢,繁荣还是萧条?

仅从电视剧文化产业来看,从年第一部电视剧产品《敌营十八年》首播至今,虽已有40年,但泛滥的小制作依然在让我们感受着虚假繁荣。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曾在“~年电视剧项目推介会”上对这一现象做出过权威剖析。他指出,年中国电视剧产量为集,需求量为集,而只有总产量25%的电视剧能以正常价格销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尤小刚对此表达了担忧,并提出警告。而他的警告若放在今天,那么事情的解决可能会容易得多,因为我们都已认识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重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才有可能迎来文化IP经济的新时代。因而,尤小刚的警告完全不可能扯下文化产业虚假繁荣的“画皮”,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野蛮的小制作生产造成粗放型供给的影视产业市场,让我们宛如看到一个碌碌无为的假胖子。譬如,年,国产电视剧产品的年产量达到集,却只有60%可以播出,约30%无缘与观众见面。对此,尤小刚曾表示:“中国电视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已连续4年,每年生产量都有多集。”遗憾的是,这种粗放的供给在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活跃。年前后,在年产多部的电视剧产品中,仍仅有余部得以播出。

那么,这种粗放的供给何以一发不可收拾?很明显,野蛮的小制作生产方式早已对产业的生态释放了危害信号,但年,在国内影视产品业务的生产审批由执行“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取代了之前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后,等于官方向社会资本更加广发了邀请函,这使影视产品业务的前期生产得以放开,以至迎来了一个空前的生产局面。然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影视甚至文化产品业务在民间资本推动下,小制作的生产方式也与日俱增,伴随着创作队伍鱼龙混杂、题材跟风、制片不专业等问题,致使倍速增长的产量进入供给市场后,形成极为震撼的“繁荣”。

精品的稀缺,让我们确信看到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假胖子。野蛮的小制作生产让我们从不担心无剧可追,但精品却屈指可数。近几年,要算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甄传》《新编辑部的故事》《红高粱》《芈月传》最具榜样,其中有三部成为当年“剧王”。在精品稀缺问题上,郑晓龙这样呼吁业内:“少拍剧,拍好剧,才是当务之急。”但积重不减的供给市场显然并不答应。年,国家广电总局虽然再次重建规则,开始实施“一剧两星”,试图控制野蛮的小制作不断制造产品存量严重积压的问题,但这一举措并未加速去产能的步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碌碌无为的结果最终引燃了影视产业的萧条。由于电视剧产品的长期粗放供给,在质量平庸、资源浪费、收视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压力下,制作公司大量减产即将上映的产品项目,致使国内景视业出现萧条。据~年电视剧项目推介会的相关数据显示:在该推介会上,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的45个会员单位总计有18个推介项目,其中57个项目已于年开拍,因而年最多可开拍61个,年平均一个单位的新拍项目仅为1.5个。

对此,尤小刚表达了该次萧条的严峻性:“连续4年的供大于求让今年(年)的电视剧很难卖,能够按正常价格卖出的只有25%,而且今年有大量电视剧将推迟拍摄。”

(本文选自《创变者:价值资源变现的IP之路》)

创变者:价值资源变现的IP之路(新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旗舰店¥56.6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dt/16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