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专题】电影市场波澜起伏、行业趋
尽管影院银幕仍在以每天超20块的数量增长,但是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却出现了增速回落。上半年,我们录得全国票房累计实现约亿,较年亿的水平提高了约22%,虽然增速明显、行业依然呈现快速扩张的局面,但远低于年同期48%的增速,也弱于市场在年初给予的30%的乐观预期创近5年新低。。
风险高仅10%电影赚钱
突飞猛进的票房为电影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蜂拥而至的资本也扩大风险影响的范围。在光环聚集、暴利诱惑的背后,极高的投入风险也让许多投资客不得不直面血本无归的结局。事实上,在中国的电影投资中,50%亏损,40%持平,仅有10%左右可以获得盈利。投资成本高、机会少、风险大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
“倒逼排片”的在线选座+疯狂的保底发行市场乱象不休
暑期档自上周以来开始进入绞杀阶段,不少上周的新片本周已经淡出主力战场,竞争如此惨烈的战场上,仍能看到多部保底发行的影片,比如即将上映的《绝地逃亡》出品方唐德影视近日发布公告,三家公司联合保底发行该片,保底金额为10亿。此外,恒业影业为8月5日上映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保底,已上映的《致青春2》则有微影时代保底。
保底发行不利于电影发展
目前中国影院票房占80%以上的整个电影产业的回收,而欧美国家影院票房只占30%收入,这其中的差距之大让人咂舌,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如何缩减这种差距是值得深思的。
叶宁认为保底发行变成溢价这种方式对影片是不利的。但这应该是一种短期的现象,是由于很多资本缺乏电影专业化造成的。不管有没有IP,真正要做一个好的高质量的电影,要经历艰难的过程,必须怀揣着对电影的尊重、热爱还要有能力。他建议所有投资者,如果是参与电影,看所有的人所有的企业就看一个核心能力,有没有真的去创作电影产品的能力,或者是可持续去创作电影产品的能力。资本应该投资电影的价值,有价值的电影公司。在美国的资本是很懂电影的,有其成熟的工业化和职业化系统。它有完片担保制度,银行里的制片人来梳理预算,有一帮专业的人在为资本所服务。
而万达收购传奇别人质疑会不会影响内容制作层面,曾茂军表示并不是希望通过资本影响到好莱坞的制作,而是希望更多的学习到好莱坞的工业。另外希望把好莱坞的更多的电影内容和中国的电影做结合。目前万达正在全球建主题公园,未来的主题公园里有很多的内容IP.传奇是好莱坞除了六大以外的比较大的独立制片公司,万达很愿意通过资本市场来介入,是希望把它的经验和中国的资本市场结合以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在线选座风口乍起的时候,媒体们对此的众多想象当中有一个就是“倒逼排片”。即通过预售以及提前“占座”在上映前令影院感知市场热度,不再让影院经理仅凭经验来判断需求,而是让观众的需求直接反馈给影院经理,影响排片甚至决定排片。
有意思的是,如今市场上剩下的四家主要的在线选座票务商,都已有了“傍身”或“委身”的电影发行公司——猫眼被光线并购,百度(糯米)入股了星美,耀莱入股微票儿并合资成立发行公司,淘票票并入了阿里影业。
在线选座的杠杆操作隐蔽且是否违规的界限模糊,所以监管部门想要以看得见的手去强力纠正,其实手段和依据亦有捉襟见肘之处,电资办副主任李东在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示,“我们有监但是管不了,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无法一一对照着进行处罚。”《叶问3》事发后,官方对虚假场次出票相对集中的三家电商不过是提出严重警告并诚勉谈话,监管部门怕也只能言尽于此而束手无策吧。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市场在静默了三个多月之后,暑期档不仅9.9元的大力度票补促销再现,连与大盘走势大相径庭的高排片、高上座率亦重现江湖——市场的终归还得靠市场自己解决,但愿看不见的手能够自我纠正、自我修复。
票补退潮,小型独立影院已在裸奔
从三月以来,市场趋冷,票补给市场注入的水分挤出后,今年全国预期的全年票房收入已降至亿——若果真如此,“原计划”年过千亿超北美的目标就要放缓许多了。在连续两个年度(和)跑出近50%的票房增速后,亿意味着只有14%的增幅,但银幕增速的反应是滞后的,在连续两年30%的银幕增长率刺激下,今年的银幕增速想来并不会降速,14%的效果或许要到明年甚至是后年才会显现在银幕增量上。
院线集中度加强。
通过对比各大院线在票房中的占比可以发现,无论是票房排名前五还是前十的院线,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均在提升(分别较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随着院线的整合,行业马太效应会进一步加强,排名靠前的院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也将加强;而小型院线,未来或成为兼并的对象。
影院建设
由于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终端的发展也很快。前年刚刚过0,多块。年多块,去年中国的新增荧幕是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然而中国影院的建设其实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过剩,有的地方还不足。如果能够保持荧幕数在8万块左右,那就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如果8万块荧幕平均单荧幕产出仍然能达到万,中国的票房是万,按照规划的能够到个亿的话,中国的荧幕数按照现在的单荧幕产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如果超过8万块,中国的电影院的速度发展可能会急剧的下滑。
而落后的影院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影院的硬件建设非常差的影城,将来电影的新技术出来以后,高4米以上5米以上的影城,将来被新技术尤其是被VR的技术淘汰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处于竞争劣势的电影院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年票房在一两百万,两三百万的影城一定是在未来会被淘汰掉的。中国的电影院目前还谈不上太多的泡沫,但是一些低端的电影院趁早选择要不卖掉,要不关掉。中国电影未来更多的泡沫不是电影本身,是电影背后带来的衍生的产品。
未来并购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展开:IP和会员、消费者
IP
而IP被资本热捧,也引发了不少担忧。在叶宁看来,电影IP和所谓的文学IP面临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电影IP一定是成功电影,对于大电影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产品化系列,能做到持续高产品化的能力实际需要一个系统。IP的泡沫是来自于所谓的文学IP,游戏IP,互联网IP.那样的IP不是电影的IP,首先得是一个好的电影。作为一个大电影它支撑的力量不仅是创作,而且还有很多系统化的东西,很多系统化的配合。资本,包括一切的力量,如果能抓住电影工业化的本身的东西,对中国电影是大有裨益的。
于冬认为做一个好电影,要充满敬畏之心,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很多电影项目是跟导演、制作人、编剧,一起碰撞出来的,因为在生命中大家有过这样的碰撞才想到要做这个事情。它只是今年做还是明年做的问题,不存在不做的问题。而不是被资本或者是投资人推着让去做的事情。资本可以买下所有的IP,但投资人应该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多跟行业内的专业的同行合作。共赢,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做好一个产品。在做产品的时候,还是要非常慎重跟谨慎。
“国际化是我们非常坚定的方向。”叶宁表示。在中国这么快速发展的市场,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包括消费市场是快速发展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国和西方的结合一定是一个必由之路。未来一定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机会所在。在西方的市场上,成熟的市场上现在给予中国很大的机会。西方的体系已渐趋成熟,中国电影如果想要走国际化道路,整合和并购是一个必由之路。
IP弱化、内容为王。
无论是《魔兽》、还是《疯狂动物城》,其票房走势和最后的市场反馈均展示出电影市场的根本----内容为王。虽然《魔兽》作为超级IP,前期因为粉丝成就了其约15亿的票房,但粉丝消耗之后票房快速回落的尴尬则无法回避;《疯狂动物城》作为非强IP作品,前期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