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中国广播影视》杨余编辑
都欣近日,乐正传媒副总裁及影视产业观察的主编彭侃接受了《中国广播影视》记者的专访,就年综艺节目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年综艺市场的走向分享了观点。1《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总结年国内电视节目的整体发展状况?彭侃:我们可以从几项指标来盘点年的电视节目。首先是收视率,年综艺节目的整体收视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即便是收视率极高的《奔跑吧》《中国新歌声》等节目也从过去的破3、破4进入了保2的状态。而且这很可能是难以扭转的趋势,因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确在远离电视机,他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但值得一提的是,远离电视并不代表观众在远离电视综艺,而是他们正持续向互联网转移,比如《奔跑吧》网络点击量去年超过亿,在所有综艺节目中最高。换句话说,电视节目尤其是头部资源的影响力并未减弱,如何将全网点击量、社交媒体话题热度等指标纳入节目价值衡量体系中,是行业的当务之急。其次,从招商情况来看,年电视节目的招商不太理想。一方面,这是因为广告客户向电视端的整体投放在下滑。尼尔森相关统计显示,年很多品类的广告客户都减少了在电视端的广告投放量,前十大广告品类中有六大类别均有明显下滑;最大的品类——药品类广告虽有小幅上升,但其主要形式为硬广,与综艺节目结合难度较大,因此综艺节目的广告总盘子在缩小。另一方面,在收视下滑、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的“综N代”将大部分的广告预算都拿走了,新节目的招商在年非常困难,可能有近一半上了各大卫视招商会的节目最终“胎死腹中”。在节目创新方面,年在政策引导下,创新整体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出现了50多档文化类节目、10多档科学类节目。从发挥电视的社会教化功能来看,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些节目的招商不太理想,比如文化类节目有52%没有冠名客户,可能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给予一些实质性的扶持举措。2《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看待网络综艺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的竞争态势?彭侃:年,网络综艺节目呈现出了比电视综艺节目更积极的发展态势,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产量快速增长,节目类型不断细分,年的产量在92档左右,年超过了档;二是投资体量增长,从千万级迈入超亿级,甚至出现了多档投资超过2亿的网络综艺节目;三是知名制作人大量入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优秀制作人辞职或加入视频网站的高管行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成立制作公司,参与到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中。网络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准不断提高,从粗放型探索转向精细化生产。网络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客观上的确给电视综艺节目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最具标志性的现象是年的暑期档,在腾讯视频的《明日之子》、优酷和芒果TV合作的《快乐男声》等几档网络综艺节目的夹击下,连《中国新歌声》这样的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度都被压制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的确是竞争的关系,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依靠广告赞助。而总体上看,广告客户投放在综艺节目领域的预算是相对固定的,即便增长也会有天花板,因此难免发生“你争我抢”的状态。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要变成“朋友”,可能还得寄望于综艺节目的商业模式能够发生变化,比如衍生产业链的拓展等——只有共同把蛋糕做大了才有的分,而不是大家都要抢食对方的恶性竞争状态。3《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评价及看待《奔跑吧》《中国新歌声》等“综N代”的前景?彭侃:数据显示,“综N代”节目的收视率大多都在下滑,观众的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