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裁员、员工降薪、院线破产……在国内电影市场停摆两个多月中,部分院线龙头年Q1季度财报浮出水面之后,电影行业再也不能维持勉强的体面,开始濒临崩溃。除了中国的电影行业,在北美影院停滞仅仅20天过后,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就开始面临着随时要来的破产危机了。这些不利消息毫无疑问极大地打击了业界对于电影行业的信心。
国家出台财政优惠政策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对外表示,要坚持控制人员流量,减少人员聚集。影剧院、游戏厅等娱乐性休闲型场所暂不开业;大型体育活动、展览展会暂不开展。这个消息对于线下娱乐行业而言,只能换来一声沉重的叹息。
而从本周开始,中文社交媒体上也逐渐有业内人士开始发声#拯救中国电影院#、#救救中国电影#的行业倡议,引发了更多的互联网讨论。但是在发声倡议之外,我们仍然需要明确电影行业的需求与目标,如何“不浪费子弹”地更好提出诉求,也是电影人们在呐喊时需要注意的。
作为重资产公司,影院的设备成本极高,还要承担着巨额的租金压力。没有背后资本资助的影院,往往也就成为了此次疫情最先倒下的那一批。因此,不少呼吁“救救影院”的文章中,提出了想要国家出资免除影院租金、减免影院一年的税收以及资金扶持等方案建议。
虽然此建议在本月初的的新政,电影局已经与财政部、发改委以及税务总局等部门研究推出了财税优惠政策,在短期内已经减去了电影票房中占比3.3%的营业税以及占比5%的电影专项基金。但更多的财政补贴,在国家尚未对其他行业进行减税、以及财政优惠的条件下,显然是不会对电影产业额外照顾。
影视行业需精细化
一直以来,影视对于行业内来说,大多数人都能较为清晰的分辨院线电影、网络电影以及电视剧、网剧,但是对于不少普通观众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则可能会被通通称为影视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影院不能经营,可以选择网上观看。但这种想法对于电影院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伤害,因为不能很好区分影视行业与电影行业之间的分别,在呼吁摆脱行业困境的时候,不能明确指出来自己想要政策帮扶的是影视行业中的哪个领域,所以会造成理解偏差。
虽然新冠疫情,剧集行业的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迟迟不能复工,对正在拍摄或即将进行拍摄的剧集,造成了至少3个月左右的停滞期。但剧集市场一直较为繁荣,疫情期间还是不断有新的电视剧、网剧与观众见面,也诞生了诸如《安家》《鬓边不是海棠红》《龙岭迷窟》等话题热剧。
但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因为播放介质的不同,在所能造成的影响上则完全不同。无论是上游的出品、制片,中游的宣传、发行还是下游的影院、院线,都无一例外因为院线电影无法正常公映导致了全产业链的停滞,这种影响甚至远大于堂食餐饮与外卖餐饮的对比。因此,针对此次疫情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把“影视行业”拆分为“影行业”和“视行业”,也就是要用电影行业与剧集行业来进行精细化研究。
通力合作助力行业复苏
面对国外疫情的连续爆发,国内疫情的无常反扑,电影行业要想短时间完全复工,可能性几乎很小。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和问题之后,大家肯定希望行业能够复苏,中国电影,乃至于整个世界电影。虽然目前电影院前景堪忧,但电影行业也不能坐以待毙了,要主动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行业应该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电影院全面开门之后,国家政策应该全面支持,营业税、增值税包括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应该全免,另外给观众发电影卷,鼓励大家走入电影院。观众走入影院之后,就要创造观众想看的文化内容,再也不能用垃圾电影来骗观众的票钱和时间了。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包括优秀进口片在内放映库,让电影院依据当地电影市场上观众的口味,自主选择放映的片单,并且所有票房收入归电影院所有。
电影院自身也应该提高服务水平,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打造多元的文化空间。让电影院不仅可以看电影,不仅有按摩椅、娃娃机、饮品店,还应该有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经典的蓝光碟、以及一些纪念品。因此选择优质影片,打造多元的文化空间,才能让整个电影院再次热闹起来。
总的来说,这次中国在面对新冠疫情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是正确的,这其中最要的一点的便是全国的通力合作,最关键的是所有中国人都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虽然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和人,但我们距离胜利已经不那么遥远了。作为电影行业,其实同样如此,通力合作,才能帮助行业复苏。因此,目前的阶段,最重要的是电影行业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