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娃vs芭比听起来像是90年代初期孩子可能会喜欢的游戏。日前,喜剧演员艾米·舒默(AmySchumer)正在商谈准备出演索尼影业的新片《芭比》的消息公布,真实生活成了游戏的模仿。
不出所料的是,由于芭比娃娃有着难以企及的完美身材比例,虽然舒默公开发表有关其身体形象的言论,但人们仍对选择舒默出演存在一些困惑。同样意料之中的是,任何表示以上困惑的人都立即被贴上“丑娃”的标签。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舒默的外表的恶意评论既粗鲁又无理。但是,老实说,这件事情上真正的丑娃是索尼公司。
索尼选择舒默出演恰恰是因为她根本不像一个典型的芭比娃娃,显然希望此举会产生争议。
如果你认为这不公平,想想事实情况是制片人最初只想要舒默出演一个名叫麦琪(Maggie)的小配角,同时非常希望更具传统美的玛格特·罗比(MargotRobbie)来演绎主角,称她为“真人芭比”。
当然,电影的前提是,根据“期限”,舒默会因为在最后期限前“不能足够完美”而被踢出“芭比世界(Barbieland)”。
坦率地说,唯一比索尼的演员表更令人惊讶的是,拥有芭比品牌的美泰公司已经批准了故事情节——这个故事显然是将他们最知名的玩具——其产品目录中的王冠宝石——描绘得如此不堪,大概是因为其实是合格的芭比(那些每年让美泰在玩具和商品销售上赚入数百万美元的芭比)将不完美的舒默版踢出了“芭比世界”。
但是舒默参与选角一事显示出这部电影核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索尼希望在全球公认的品牌上赚钱,而在本质上却不喜欢该品牌所代表的内涵。
这个问题似乎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渐渐浮现,似乎没有人清楚地知道一部芭比的电影应该是关于什么,应该瞄准哪些观众,甚至一度连是应该拍成动画片还是起用真人都不清楚。
尽管事实上,好莱坞到处都是经久不衰的芭比式的人物形象,例如:《律政俏佳人》(LegallyBlonde)中的艾莉·伍兹(ElleWoods),《独领风骚》(Clueless)中的雪儿·浩罗威茨(CherHorowitz)以及《贱女孩》(MeanGirls)中的蕾吉娜·乔治(ReginaGeorge),她们都出现在目标观众是12到30岁之间的女性的真人电影中。
巧合的是,这些观众差不多都慢慢过了玩娃娃的年龄,进而开始收藏颇特女士网上专卖店(Net-a-Porter)上价值美元的身着卡尔·拉格菲尔德服饰的限量版芭比娃娃(几分钟内即售罄)了,同时开始穿Wildfox品牌(美国知名T恤和编制毛衫品牌)价值美元的芭比图案的羊毛衫。
不用说,这部电影目前远远无法让这群人满意。
译王姝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