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罪与其他华语犯罪电影不一样

犯罪电影《心理罪》如期公映,不出意外,电影也成为了同期新片票房最高的一部,两天破亿,这个成绩已然不错。

不过《心理罪》虽然在同期新片中拔得头筹,但票房还真的算不上爆款,尽管电影有着柏林影帝、演技派演员廖凡和当红人气王、偶像派李易峰的加盟,让电影的外表充满了吸引眼球的要素,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是电影质量不佳吗?并不是这样,这部《心理罪》最起码在口碑方面还是非常靠谱,谁看谁知道。

犯罪悬疑类型的国产电影,尽管当下还存在“偏科”现象,但未来前景是乐观的。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细分,观众对类型片的认识也会更加丰富和充分。由此可见,随着观众逐渐对该类型电影的认可,《心理罪》还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犯罪电影一直属于“大熊猫”片种,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保密局的枪声》《谋杀案》《神秘的大佛》等作品开启时代之后转瞬即逝,华语犯罪电影的发展就是一本破败的“残卷”,多时难觅踪迹,如今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算是稍有起色,但总体还是势单力孤,用句大白话来说,华语犯罪类电影还属于“非主流”电影。哪怕就是口碑突出《催眠大师》《烈日灼心》,票房最高也就是3亿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罪》的出现,乃是有备而来,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电影诚然水准不俗,但毫不夸张的,《心理罪》是承担着开拓华语电影犯罪类型片之路的重任,不妨让我们挖掘一下电影本身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事实有真相。

吸血鬼之吻——暗黑猎奇风格

雷米原著的《心理罪》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套小说。电影改编自《心理罪》系列的第一部小说《画像》,故事其实就是取材于原著中非常著名的“吸血鬼事件”,让这个题材这个故事顿时占据了猎奇的有利地位。

所谓猎奇,就是对新奇事物的探索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到了电影中,就是对观众的感官造成的直接刺激的手段,《心理罪》中的“吸血鬼事件”就是如此。听上去有些玄幻,但犯罪电影的特质,就是就在现实世界中去营造一个个耸人听闻的奇案,去凌驾于现实的驳杂之上。比如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恐怖谷》和《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等“传说和灵异”为基础奇案系列,就代表。

一杯掺血的牛奶,嗜血的案件,非同寻常的杀手,超越常理的罪恶。《心理罪》中的“吸血鬼事件”,让本片带有非常浓重的暗黑风格,是本片的风格基调,不但是对观众猎奇心理的直接影响,同时这样奇案特征,也是华语犯罪电影中的首次涉及到该领域,对题材上的拓展性上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电影中吸血鬼元素的设计,无论从案件本身的猎奇属性,还是化妆特效对凶手的包装上,都能对观众的感官和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让人觉得:原来犯罪电影也可以这样拍。

所以,《心理罪》并不是普通的犯罪电影。

案件推导逆流而上——犯罪心理的刻画

作为一部犯罪电影,《心理罪》无论是从原著还是电影的角度都是比较独特的,因为是以犯罪心理作为切入口。

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内还属于非主流,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成为刑侦、勘察范畴内的一门固定技法。但无疑,《心理罪》从一部作品的角度来看,已经足够吸引人,原著作者雷米是公安院校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其作品中多数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这些在原著中多有表现。当然作为电影,在90分钟的时长内,不可能全部去涉及到,而是突出了原著中的重点——对犯罪心理的专注。

“吸血鬼事件”符合了很多犯罪电影对案件本身的猎奇刻画,乃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但比起从猎奇案件本身的推导入手,《心理罪》的故事起点,在于为什么隐藏在黑暗中的凶手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犯罪呢?用凶手的作案动机到行凶现场的推导,从而得出“卟啉症”信息,乃至圈定凶手,再得出犯罪事实。比起很多传统犯罪电影,依靠现场蛛丝马迹寻找证据追查凶手的套路,《心理罪》的方式无疑更加大胆,或者说正好完全相反,先圈定凶手,从凶手本身入手,再推导案件本身,确立证据。

因此而言,尽管有着猎奇的题材和故事,但该片却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电影,更不是恐怖惊悚片之流,而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犯罪学作品,这是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

在这个相对传统的犯罪故事体系下,突出《心理罪》的犯罪心理特征的,就是建立在角色之上。

冷热互补缺一不可——非典型性二人组

方木+邰伟,作为典型二人组搭档,其实这样的配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福尔摩斯与华生。但电影的配置,并不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搭档,更像是《真探》。一位果敢逗比的侦探邰伟一位高智商高冷的法律学研究生方木,邰伟负责大量的动作戏和搞笑段落,而方木负责案件推理,一冷一热,性格互补的搭配就这样出来了。

而同时也对犯罪心理的衬托,才是方木与邰伟两位差异极大角色组合的原因,两个各自都有心理不成熟的因素在里面,邰伟一根筋的性格但有拼命三郎的本色,两位角色各种都有自己的缺陷,单独拿出来都无法进行下去,但两人合作却可以推进剧情,这样的角色搭配可以参考美剧《疑犯追踪》,医院杀人事件就是二人初步合作完成的,没有方木,邰伟绝对不会找到凶手,而没有邰伟,方木面对凶手也是干着急。

其实二人都由于个人原因一直在抗拒着合作,同时也给该片主线“吸血鬼事件”埋下了伏笔。两人从之前的对抗,到最后的合作,不仅仅是角色的成长,更是由犯罪分子的心理,映射在两位主角的心路历程上,从而带出《心理罪》下一个特点。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打破传统的角色塑造

所有犯罪电影,乃至动作警匪片,正义的一方永远无往不利,凭借着天才的智慧与果敢的胆识,基本一直延续着追凶的路线发展,到了最后往往有惊无险的完成任务。但在《心理罪》中,由于犯罪心理学的加入,那就是对传统既定模式的打破。

邪不胜正虽然是结果,但对故事的推进,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对两位主角内心的深入,由案件侦破推进故事,转移到角色之上。

一位天才新人,一位老练刑警,这是对方木与邰伟的最初定位,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在《心理罪》中,两位主角的定位,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逐渐映射在电影的主题之上,即:

“要想成为天才中的天才,就必须杀死你心中的善良。”

这是对《心理罪》最特殊的地方,用犯罪事件衬托主角心理的变化,同时也让两位的功能性发生了变化,

先是邰伟,他在与罪犯整日摸爬滚打,同时也带来了对犯罪活动的敏锐直觉。所以邰伟这个角色一开始与方木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深入罪恶世界,用自己的经验和敏锐判断前进,努力的在接近光明。而方木呢,总想置身于犯罪世界,用很有天赋的才能去完成任务,缺少敬畏之心的他没有意识到光明之外的黑暗力量。这就导致二者最初的直接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木是天才,而邰伟也是天才,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不要忘了片名《心理罪》中的“罪”字,每个人都有原罪,随着故事的发展,案件本身像一枚洋葱头一样逐渐剥开,内心的爱与忧伤亦让角色质感丰富饱满鲜活,又有什么比轰然降临的死亡更能让一个灵魂的世界观轰然倒塌的彻彻底底呢?

他们都在故事发展中犯下了错误,最终,方木成为故事动力的推动者,而邰伟成为故事动力的执行者,两位合一,一起进入黑暗世界,成为照亮黑暗的一缕强光,也为观众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类型化上的强大互动——多元化娱乐元素呈现

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心理罪》还有一个非常亮眼的设定,就是类型片的融合。

这是当下犯罪电影发展的主流,《心理罪》也不例外。情感、动作元素的加入,让本片在有限的空间内,蕴含着大量的类型片积攒后的能量,如今代表了类型片相互混合的一种朝着多边形发展娱乐电影化手段。

从类型上来看,这是一部犯罪电影,片中有猎奇的案件和峰回路转的情节展示,不过从故事来看,电影主要讲述的两位主角的心路进化,也有着复仇的桥段,大类型属于动作片。片中案件推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案件的对立完成自我形象的认知,让《心理罪》完成了从犯罪电影到动作片的过渡,也可以称之为“犯罪片+动作片”的混合体。

邰伟与凶手在船坞中颇具视觉张力的泥浆打斗,方木在废弃建筑中的追逐桥段,乃至两人在蝙蝠洞最后仿佛时间停止的酣斗,还有方木与陈希的情感刻画,以及邰伟背负父亲之死的内心写照,甚至凶手的儿女亲情等等,这是来自好莱坞犯罪片成熟体系之下的故事模式中,所常见的渲染方式——即多样的叙事结构和灵活的故事风格。这类电影强大的故事性和跨类型片的互动性,是其余很多类型片都无法达到的。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心理罪》乃是一部较成熟的犯罪电影,既有环环相扣的故事编排,也有非常灵活的情节编排,更有紧张激烈的动作桥段,乃至全部统一在了对角色内心和罪恶探究的主题之上。这是《心理罪》最成熟与最吸引人之处。

因此可见,《心理罪》作为一部非常成熟的犯罪电影,其本身的价值要大于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就。对于华语犯罪类型片的探索,让这部电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如果说一部电影能够指导华语类型片发展趋势,未必有些言之过早,但这部电影的出现,无疑更加能让同类电影找到适当的发展方向,将华语犯罪电影从泥淖中拉出,从而在未来成为一大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片种。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zdq360.com/yshygk/8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