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由机构专栏:凡影周刊分享
导语:继上期探讨了韩国电影项目开发之后,本期我们来聊聊韩国电影产业中的银幕配额制以及影响韩国电影产业的成长因素。谈到近年韩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不少人会提到韩国政府对本土电影的政策保护,而银幕配额制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银幕配额制(ScreenQuota)政策在90年代之前起到了保护韩国本土电影免受好莱坞大片冲击的作用。年,本土电影义务上映天数减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放宽配额限制是否会导致韩国本土电影的倒退?本期一文主要介绍了韩国银幕配额制历史的变迁,用统计数据分析了06年配额减半后韩国本土电影的表现。并且简要地概括了刺激韩国电影发展的非政策因素。不熟悉韩国银幕配额制度的小伙伴可以先移步一影,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和作用。正文:作者:吴正日庆北大学教授翻译:晶晶校对:双K记资料来源:《追忆韩国配额制》吴正日(KERI论坛)《韩国电影产业和政策》金美贤数据来源: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韩国银幕配额制的变迁韩国从50年代开始实行保护电影产业的政策。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在严格执行内容审查的同时,培育着国内的电影工业化体系。90年代以后,政策重心转向振兴文化产业后,实行了大量扶持电影产业的政策。银幕配额制(ScreenQuota)作为代表性的本土电影保护政策,承担着在上映环节给本土电影提供空间的角色。这一政策实行的背景是,在当时韩国电影并不具备与好莱坞电影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影院为了追逐利益只播放好莱坞影片,外国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于是从年实施“电影法第一修正案”开始,政府规定每年影院必须上映本土电影的天数。这一制度在几十年间经历过几次变化。年以后,银幕配额制规定每年必须义务上映本土电影天以上。年配额减少至天。年,金大中政府承诺当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40%后,将逐步放宽配额限制。年,韩国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于是在年,随着改革电影振兴法,义务上映本土电影的天数减至每年的五分之一,即73天。因为每年制作的本土电影数量在80部以上,事实上可以等同于银幕配额已经不存在限制。两种声音:缩减银幕配额——赞成VS.反对?年到年卢武铉政府执政期间,美国要求以缩减银幕配额为条件签订韩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韩国政府做出了妥协。这一举动激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遭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抗议。反对缩减银幕配额一方的观点是:韩国电影产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和好莱坞还存在距离,如果现在撤掉本土电影的最后一道保护网(进口、发行的限制已在90年代逐步打开,只剩下对上映时间的限制)将不利于韩国电影产业的成长。有学者发表言论:“缩减一天义务上映时间,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减少0.6%,缩减10天带来的经济损失约为亿元韩币。”赞成缩减银幕配额的一方则认为,银幕配额制是对影院自主经营权利的干涉,不利于激活市场竞争。再加上,银幕配额的限制与本土影片的票房并没有直接联系。有学者指出:“配额制规定了影院一年必须上映本土电影天,但并未规定必须上映几部电影。这样一来,影院可以靠长期放映几部卖座的本土电影;或是短期内上映好几部国产电影来填补规定的上映天数。”也就是说,影院并不会长期上映多部本土电影,银幕配额制实施的有效性受到了怀疑。缩减银幕配额这一政策变化颇具争议,赞反参半。银幕配额制缩减后,韩国本土电影竞争力反走高年缩减银幕配额实施五年,效果已经呈现。笔者将通过对比政策变化前后五年间韩国电影市场的统计数据,来评价缩短本土电影义务上映天数给韩国电影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如表一所示,缩短银幕配额后韩国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从53%降至44%,本土电影年平均观影人次增幅约为万名,外国电影观影人数增幅约为万名。可见,本土电影占有率的下降并不是因为观看本土电影的人数减少,而是增幅相对外国电影较缓所致。如图一所示,06年银幕配额缩短后至08年间,外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虽有短暂升温,但09年开始就进入拐点并回落。本土电影反而一直保持平稳发展势头。从图二中可以看到,至年间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共有两次达到峰值:第一次出现在年的51.3%,第二次出现在年的69.4%。如果说06年出现60%实属意外的话,现在的韩国电影则处在走向高点的上升区间,市场占有率可在年达到50%。也就是说,07至08年韩国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与其说是因为06年缩减了银幕配额,不如把其理解为对市场过热的调节。当时小成本粗制滥造的本土电影充斥市场,每年有50部本土电影因为票房不佳而提前下映。可以说,配额制的缩减保证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反对缩减配额的一方有观点认为,银幕配额的缩减会导致本土电影上映变得困难,进而本土电影制作数量也会减少。从表二看来,这显然有些杞人忧天。配额缩减后,韩国电影制作数量从每年82部上升至每年部。值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治疗头部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