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云鹏,北师大心理学
说到“电影类型”,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当我们曾经因为《三体》开拍而满怀希望地以为刚过去的年会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耳目一新的《中邪》,稍稍减轻对劣质粗鄙的国产恐怖片的嘲讽和绝望的时候;当我们被诚意之作《大圣归来》所深深震撼并重新燃起对国产动画电影的热情的时候。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如果你约一个朋友去看一部电影,他/她很可能会问:“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啊?”(当然前提是他/她愿意和你去看电影)如果一个朋友想让你推荐几部电影,你也很可能会先问一下:“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呢?”
确实,电影类型应该是最大众最普遍的一种电影欣赏方式了,它提供了一种欣赏电影、谈论电影的视角,借此我们可以对西部片里反复出现的各种套路和元素津津乐道,也可以因为某部科幻片里的新颖的特效场面而兴奋不已。
我们始终都在从电影类型学的角度来期待、欣赏和审视我们所热爱的这门艺术,不知不觉地,电影类型似乎早已成为我们认识一部电影的标签。
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沟通制片厂和观众的便捷有效的途径,观众会对某部类型电影形成自己的期待,而制片厂则依据观众的期待制作出有票房保证的电影,这是一种双赢,更是类型电影不断更新、不断制造惊喜的动力。
说了这么多关于电影类型的话,回过头来,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呢?
这个问题可能很好回答,但是如果更进一步,你是否想过,你为什么会偏爱那种类型的电影呢?是因为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者一个难忘的人?还是因为它陪伴了你的童年、点缀了你的青春?又或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一部特殊的电影突然开阔了你的视野、打开了你的内心?
无论你的理由是什么,也许还包含着一个说来话长的美丽故事,但是如果我再问你,你想过你的人格特点会影响你喜欢什么类型电影吗?
啊,也许你连自己的人格特点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那么,也许你对电影类型的偏好可以提供一个深入你的内心、认识你自己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类型也许不仅仅是一个视角,更可能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向外观照电影世界,又可以让我们向内观照心灵世界。是不是很奇妙呢?
我是北师大心理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电影痴迷者,正在做一个与电影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目的就是探究人格特点与电影类型偏好之间的关系。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文慧园路三号”上与大家一起探讨电影,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参与我的研究,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文末是我的研究问卷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骨肽注射液副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