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电影,并从中感受到基于真实和善良的美时,中国电影上新台阶的时段,就到了。
专栏作家曾颖满网都在说《老炮儿》,于是凑热闹跑去看了一场。散场时,走在雾霾沉沉的街头,居然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在年行将结束的时段,终于看到一部真正的良心之作,一部看得到诚意的电影,它像深水炸弹一样,将久违的感动,深深地炸进了观众的心中。
关于《老炮儿》的影评已有很多了,有赞冯小刚“让演员们无路可走”的演技;有叹电影中老顽主们失去的江湖;有惊呼艺术电影的回归;有质疑电影里面的粗话太多;有欣慰终于能看到不按90后妹子的口味拍的热映片;还有人甚至从中看到了“古典流氓的职业精神和生存哲学”;也有人从中八卦到了“老腊肉战胜小鲜肉”的价值观意义……
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位成亲情篇,因为故事主线,是一个历经人生艰险的老牛与初生牛犊儿子从误解到理解的故事;有人将这部电影定位为江湖片,电影里明里暗里充满了各种新老江湖与恩怨,道义与尊严,其中的很多桥段和人物,让人想起《英雄本色》那些“过气”却不失义气和尊严的人物;有人将电影看成爱情片,从中感知江湖儿女江湖情的悲壮与缠绵;有人甚至将它看成一部很符合当下主旋律的“反腐电影”,其中的道道,就不用多讲了。而更有人则认为,《老炮儿》的成功,是一场地域文化的胜利。
这些评价和判断,都局部展现了电影给人们的印象。但我觉得还不能够全面道尽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感觉。或者说从很窄小的元素解读老炮儿,就陷入技术流了。比如有人将电影的成功,解释为地域文化的胜利,就难免有失偏颇。就如同王朔的作品如果仅仅是对应北京人的情绪和喜好的小情景,是不可能有全国性的轰动并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贾樟柯的电影如果只是对山西地域情怀的展示,也不可能引起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