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山楂
防疫工作已进入常态化,严重受损的影视业也在清理损失。一组数据并不陌生:停产剧组约60个,延误项目个,预计电视剧产量同比下降30%;同时,全国多家影院关闭,而国家影视局估计,每年的票房损失超过亿元;一季度,全国已有多家影视文化公司取消了事业单位,无数人逃离和转行
如果从春节电影的退出和制作队伍的全面停产说起,在这场流行病的冲击下,影视业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天。站在整个行业回归工作的当下,影视产业活下去如何实现长远发展?5月7日,腾讯视频,爱情奇艺,优酷联合六大影视公司发布《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以下简称《自救倡议》)。
内容主要分为五点:一是倡导凝心凝聚力,迎难而上;二是反对内容注水,鼓励优秀短剧;三是抵制浪费和铺张浪费,反对虚荣和攀比;四是降低成本,共担风险;五是,提倡廉洁从业和纠治腐败和不诚实。
这也是继年抵制天价薪酬、年公布业绩指标后,行业巨头再次站在统一战线上。而市场更为尖锐:这一举措更像是“经济账”,从内容制作到产业上下游,甚至到从业者的规范,全方位“严控成本,共度时艰”。或许这场流行病切断了影视业的发展,但综合性的“降成本”真的能帮助影视业吗?
严打注水,鼓励短打,减产提质?
“三家视频网站与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倡影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支持多拍良心剧、口碑剧、精品剧”除了第一个具有政治指导意义的倡议外,《自救倡议》还把反对内容泛滥、规范长度剧集数量、鼓励优秀短剧放在首位,这是当务之急。
关于限购令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去年9月,蔡新网就曾报道,广电总局正在研究国产剧的注水问题,并建议将剧集限制在40集以内。到今年2月,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横空出世、剑指限薪令和脚本只能备案时,也明确提出了一个设定限制令:
同时强调加强综合施策和“注水问题”的协同治理。
红头文件的出台,也意味着限购令真正开始实施。良好的预期是,市场有望在近期摆脱注水大戏的困扰。至少在今年的电视剧登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数据显示,1月份电视剧平均登记数为38.5部,2月份为39部,3月份为34.7部,与年电视剧平均登记数基本持平。
观众们苦苦挣扎已久,如何净化被京城绑架已久的影视制作人的内容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近年来有很多优秀的“短集剧”:年《我们与恶的距离》以豆瓣9.5分高居华语榜首,但其仅有共10集;豆瓣8.6《我在未来等你》仅36集。
今年,市场对短剧越来越感兴趣。此外,香港戏剧《叹息桥》剧集长度的豆瓣得分为8.9,15个片段;《龙岭迷窟》情节的8.3的豆瓣得分为18集;此外,12次剧集《我是余欢水》的豆瓣得分也有8.5分,尽管一度一度下降到7.4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尝试短剧时,它仍然需要相对成功的一步。
当然,对集合限制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对“一刀切”的肯定。毕竟,市场和观众对一部剧的评价仍然是基于内容,而不仅仅是剧集的数量。在年的戏剧市场上,也有多部《小欢喜》《大宋少年志》《都挺好》集达到或超过40集的口碑作品。市场最常用的演示是76集长度的《甄嬛传》。
在影视制作和产业发展的命题下,市场何时开始相信“长剧”也值得商榷?以一组数据为例,网络数据显示,年至批准发行的电视剧平均数量不超过40部,而年以后,平均数量超过40部,年达到42部,比年增加了10部。
相应地,资本流入影视产业。按剧集编号定价的商业模式给水浒剧的流行埋下了祸根。无论是为了弥补成本还是最大化效益,延长插播次数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操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大投入、大制作的迷信,加上明星日薪和资本赞誉的需求,商业属性最高的戏剧创作也迎来了水漫金山的洪流期
受疫情影响,在减产提质、细化内容成为疫情下影视业的共识时,要严格打击注水,鼓励创作精品短剧,推动影视制作从扩大规模和数量,提高整体质量。对于那些靠高昂内容成本赚钱,甚至陷入亏损困境的视频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来说,现在还不是一个让“严控成本”内容制作人怎么样的时候?
在防疫烧钱的时代,严格的成本控制会不会成为自救的方式?
“呼吁困难时期行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行业各工种、所有影视剧组、综艺节目组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紧缩开支,谨慎投资,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回归市场接受的合理价值”.《自救倡议》指出,将动态调整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制作各环节的成本体系和价格体系。
无论这个行业自发的价格控制背后是否存在“横向垄断加剧”的热点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正进入一个严格的成本控制时期。当然,这也可以在“抵制浪费奢靡虚荣攀比”的第三个“抵制浪费奢靡虚荣攀比”和《自救倡议》的第五个“倡导廉洁从业拒绝贪腐失信”中看到:
前者是针对影视业明星艺术家背后的恶性竞争。从艺人的位置竞争到伴奏排练,前者一直是制片人头疼的问题,甚至伴奏演员对食宿的高要求给制片人带来成本增加的现象。后者是针对从业人员的无序性和灰色地带所带来的岗位便利性的降低。当然,这种压缩对行业也有好处。
“估计意识到钱快烧到头了,再不盈利就完了”,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视频平台的出现带来了影视市场的互联网革命,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昂成本下的内容竞争和会员竞争。市场也被用来描述这种烧钱的竞争。年复一年腾讯和奇艺的内容成本上升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据显示,年奇艺的年度内容成本为亿元,年为亿元,年为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体投资呈上升趋势,但年增速明显下降,Q4同比下降13%,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降。腾讯的内容成本曲线与腾讯的内容成本曲线基本一致。
随着一亿会员时代的到来,烧钱跑马圈地的视频网站时代逐渐结束。内容争夺战已经开始进入下半场,平台也逐渐失去了收窄。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机选择对整个行业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在疫情的冲击下,整个行业受到严重破坏,视频平台也已经渗透到影视制作的各个方面。
控制成本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资本流入推动的泡沫经济之后。以限薪令为例,虽然明星资本作为目标中心的薪酬开始下降,但明星资本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薪酬限制的初衷,可能还需要等待,因为它更多地选择了作为投资者进入。
很难想象有多少人参与了影视剧的制作,从剧本创作到影视拍摄和后期发行。要严格控制成本,就必须降低所有从业人员的心理预期。这并不容易,即使这个行业的明白每个人都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行动后,视频平台和龙头企业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市场也在开启一场更为激烈的淘汰赛新一轮。
无论如何疫情爆发后,行业自救复工,这确实规范了一些行业乱象,有望给行业带来不同的活力和未来。正如《自救倡议》所说,我们不仅要为艰难时刻做好准备,而且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毕竟,只要我们坚信“内容为王”的基本法,影视业的未来不会太糟糕。
原行业建议书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