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正题之前,推荐大家先阅读“体育产业独立评论”发布的《体育类型电影,正在成为一个不可触碰的“雷区”》。这篇文章借着邓超和俞白眉的体育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讨论了体育题材影视剧在国内的困境,我把它作为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作者:二闹
聊这个话题,我觉得是杞人忧天好过未雨绸缪。
站在现在的行业现状来看,春节档这个话题,距离电竞还有点远。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视行业爆发的可能性,毕竟杭州亚运会距离也不远了,谁也很难预测电竞会在这样一场顶级体育盛会中最终能收获怎样的价值,又是否会借助亚运会,在大众化道路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因此,如果说在中国,体育类影视剧正变成一个不可触碰的雷区,那大家好奇的就是,作为新体育的电竞已经开始涉猎影视剧内容,我们未来下场又会如何?到底是唇亡齿寒还是能帮助老大哥绝地反击呢?
我想聊的内容就以这些疑问展开。
01不错的前景?
电竞衍生出影视剧内容不是新鲜事,所以我也在撰写本篇时再度复盘了一些过去相对严肃的电竞题材影视剧,这些案例能够给我们找寻上述疑问的答案一些方向。
过去几年中,电竞题材的影视剧不少,其中既有和行业距离不太近、完全虚构的电影、电视剧集,也有类似腾讯电竞、腾竞、拳头这些官方推出的纪实类纪录片。
比如由拳头游戏、腾竞体育和B站联合打造的LPL官方纪录片《来者何人》,还有腾竞和B站后续推出的《不破不立》,或者央视和腾讯电竞打造的《电子竞技在中国》等。
从这几个案例我们已经能看出一些电竞题材影视剧发展潜力的苗头。《来者何人》在B站的总播放量大约是万,而后续推出的《不破不立》又高达万。虽然前者在B站的评分不太理想,只有5.7分,但是后面的《不破不立》不仅播放量更可观,评分也高达9.5分。
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即便是娱乐性相对较差的纪录片,电竞题材的内容还是有数量可观的用户。
《电子竞技在中国》就更不用赘述了,虽然在传统媒体上播放导致我们很难衡量它有多受欢迎,但是电竞内容以纪录片的形式登上央视,其价值就难以衡量了。而这个案例也一直让行业,让电竞观众如数家珍。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例子以及行业情况,我们或许能得出一些乐观的结论,也就是电竞题材类影视剧不仅有收视市场,而且电竞相比传统体育,还没有“镣铐”的钳制,似乎很难受到类似《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夺冠》《独自·上场》等体育影片遭遇的非难。
这岂不是意味着,当传统体育那边的影视剧道路低迷时,电竞题材会成为一个富矿?
0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体育产业独立评论的背景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让体育题材影视剧在国内寸步难行的原因——体育英雄们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
那“爱惜羽毛”在电竞行业中是怎样的呢?即便我们以大众视角来观察,恐怕也很难找到不爱惜羽毛的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就像家里要来客人我们也得打扫一样,这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心理。
但是,电竞行业的选手以及各种公众形象们其实玩得开。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不破不立》的纪录片剧集中,开篇就是EDG夺冠那年的建队和磨合内容。
“圣枪哥”李炫君毫不掩饰地在镜头前透露自己在磨合过程中的不成熟、情绪化问题。他和队伍教练“世一汤”朱开也都丝毫不介意展示队伍整体或者选手个人的缺陷。
而且我们也能发现,这些剧集中的许多镜头也超出了一直以来行业对自己热血、拼搏、奋斗等形象的粉饰,我们很容易能看到一直以来似乎无懈可击的电竞偶像们也有无能、软弱、自私、蛮横的一面。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电竞行业要更玩得开。但是问题来了,即便官方玩得开,俱乐部玩得开,选手也玩得开,这些负面内容还是有无法逾越的尺度,这些尺度不像传统体育是无形的大手画出来的,而可能是舆论画的。
在《不破不立》之前的《来者何人》,就因为刻画一些负面形象而被人狂喷“带节奏”、“恶意剪辑”。当然,这其中肯定免不了专业性方面的缺陷或者对用户的不了解,但是另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如今行业内的舆论环境。
熟悉电竞赛事的观众应该都熟悉,我们经常在比赛直播中或者社交媒体上看到部分不太理智的粉丝们因为一些选手评价而大开骂战,甚至都被划分了群体。
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成了写实性内容的掣肘,只要出现一丝一毫负面内容,就会成为部分人群之间相互攻击、反击的“武器”。
因此,即便选手、俱乐部、联盟都具备娱乐大众的自嘲精神,那这些内容出来之后被人无限放大,唱戏的人们又是否愿意看到呢?这是否又会导致他们在展现更立体、真实的形象时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电竞内容在大众化方面的发展也不太容易。《私人订制》里的台词说得好:
“经过考证,你们电影是大众娱乐,起源于走马灯,根儿上就是一俗人乐。你们电影门槛多低啊,开门笑迎所有人。”
但是电竞内容的收看门槛,对于外界大众来说确实要比传统体育更高,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参与北京冬奥会之后的讨论中也展开聊过,也不再过多赘述。
此时我们该思考,当电竞这样一个有着明显认知门槛的内容开始向影视剧这种大众娱乐载体里延伸,它能“开门笑迎所有人”吗?
另外还有一点,也就是行业的阴暗面,是否能大大方方地展示在大众眼前?
虽然电竞行业没有“无形之手”的钳制,但是它的阴暗面也相当敏感。也就是电竞行业的根基——游戏行业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争议。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的时候,正在上小学的侄女向我展示了她对电竞的喜爱,她问我能不能要到电竞选手的签名照片。
我问:“你喜欢哪位职业选手呀?”
侄女:“九尾、一诺...”
侄女给我说了一连串选手ID,小孩子记王者荣耀明星选手记得比我都熟。至于孩子们集体拿着手机玩游戏这种全国统一场景就更别提了。
这个话题在游戏和电竞行业都讳莫如深,因此,电竞题材影视剧想要立起来,面临的不仅是内容层面的门槛问题,还有如何进一步规范行业形象的问题。
03最关键的问题
其实,上述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困难,比如舆论环境差带来的包袱,其实对电竞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来说并不算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电竞还没有实现大众化,适当爱惜一些羽毛,粉饰一些形象,也有利于行业的破圈传播和认可。
而内容门槛和沉迷方面的问题,虽然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但是起码整个行业都在推进,这也是一个持续优化监管、行业持续走向成熟的过程。
而且我认为,包括游戏和电竞行业在内的数字化产业,成为社会主流是历史必然,因为其底层发展逻辑很明确。
我们都知道,如今大量城市通过出台各种利好政策来鼓励电竞游戏产业的发展,为什么呢?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的开篇复盘人类社会消费行为的变化时提到:
那些重量轻、价值高的商品更容易流通一些,因为他们在运输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并不会过于显著。如今,享受着网络便利的城市消费群体成为社会的主流。
更通俗化一些,就是成本低、价值高的产业更符合如今的社会发展需求,数字产业就是典型。
这样看来,包括电竞影视剧在内,行业向外延展破圈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这结论一出,真正的问题就来了,我们都把今年的杭州亚运会视作电竞行业加速发展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关键机遇,但是我们似乎都忘了,那可是传统体育的地盘,或者更直白一些,那是“无形之手”的地盘呀。
为国争光的名头固然能吸引无数年轻人心向往之,但是我们也得思忖一下,在那种成分复杂的舞台上为国争光,行业、选手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当我们够格登堂入室的时候,是不是也够格戴上“镣铐”了?
而且,就算电竞自己玩自己的,只要内容、形态越来越出圈,比如以影视剧的形式出现,即便没有钳制体育的大手,还有钳制其他内容的大手。
这么分析确实有点细思极恐,甚至有一些死循环的味道:以前电竞很小,外面的世界还很大,等到电竞长大了,属于它的世界可能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