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事件后监管加强,票补戛然而止,造成7月暑期档票房遇冷,与去年《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驾马车齐驱的盛景大相径庭。或许这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本来的样子?反而是返璞归真?
《大鱼海棠》高开低走、几乎止步5亿,为何比片方预期低了一半?而它的“对手”《摇滚藏獒》累计票房仅有万,败得更惨;演员转型做导演屡试不爽,怎么到文章《陆垚知马俐》的1.7亿就哑火了?《惊天大逆转》虽然口碑相传,却无意外地成为暑期档“绞肉机”的牺牲品,仅拿下万票房;作为爆款制造机的喜剧、奇幻电影今年乏善可陈,矬子里难拔将军……似乎只有《寒战2》的6.5亿还不算太难看。纵观今年暑期档,竟没有一部电影冲过10亿。而去年,《捉妖记》(24亿)、《煎饼侠》(11.6亿)、《大圣归来》(9.5亿)三驾马车齐驱暑期档的盛景犹在。这让人不禁想问,7月暑期档怎么了?
不过时光网记者采访资深电影人高军、吴鹤沪、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等人后,他们给出的结论却是:这才是市场本来的样子,观众对中国电影并没有那么渴望。《叶问3》事件后,票补戛然而止,一夜间将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消费能力“打回原形”。因为疯狂的票补让近两年的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伪爆款”,今年反而是“返璞归真”。
上周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7.18~7.24)单位:亿元
想要攀比去年暑期档亿的华丽成绩已经幻灭,而今年的炮灰比预想中还要多,全年中关键的暑期档表现不力,亿票房目标堪忧。高军甚至预测,“这个拐点有可能会走一年到一年半”,所以今年的总票房,“能做到到亿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再有30%以上的增幅。 一切听起来都很扫兴,8月市场回暖同样艰难。陈昌业更直言,票补的潮水退去之后,中国电影“裸奔”愈发明显。
《叶问3》事件后票补减少中国电影市场消费拐点到来
《叶问3》事件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对于7月暑期档遇冷,资深电影人高军表示,受《叶问3》违规操作事件的影响,电影行业监管加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疯狂的票补戛然而止,是造成市场热度骤降的重要原因。票补只是某些片方和线上票务公司为了垄断市场而做的一种烧钱行为,其最大的问题是造成很多观众只认可10元以下的票价,一旦把9.9元的补贴票价停掉,很多观众就天然地选择了离开电影院。因此高军断言,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在消费方面真正拐点的到来,也体现出观众真实的消费能力。 高军解释:“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在今年四五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几个月了,这是真正的拐点,年初的时候有很多乐观者说,今年票房必破亿,有可能要摸高到亿,这种预测脱离了中国的现状和其特殊性。票补刺激了市场,但对观众造成误解,一场电影就该9块9,35、40块我就不看了,观众的消费习惯被定位在低价票上,但烧钱的票补不可能永远存在。” 《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则直言:“潮水退去之后,裸奔就很明显了。”陈昌业认为票补减少是暑期档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但其实从三月份开始电影市场就已经显现颓势,这并非只是暑期档的问题,市场已经冷了四个月了,不可能靠暑期档一下子就把温度抬升回来。陈昌业透露,其实到了暑期档的时候,某青春片的片方还是做了比较大规模的票补,这是有迹可循的,但对拉升市场的作用有限。 “票补减少后,虽然不能完全绝对地说今年暑期档把中国电影水平和中国观众的消费能力‘打回原形’,但至少也打回了百分之七八十吧。”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笑称,“其实最大的问题出在去年,正是因为票补太多才会出现一些伪爆款,而今年有点儿返璞归真,市场就是这样,观众对中国电影并没有那么渴望。”
被看好的《大鱼海棠》高开低走
虽然现实听起来残酷,但正如沪上电影人吴鹤沪所言:“票补不是雷锋,片方和票务平台有自己的目的,通过低价票拿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控制排片,造成电影火爆的现象,在资本层面带动投资方背后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行为,成为资本游戏中的一环。票补肆虐时,影院不是根据影片质量和观众需求排片,而是按照票补的多少而定,因为上座率高,影院的收入也会提高。” 票补最初就像砸钱的电商和打车软件一样,会带动观影热情,是这两年风靡业界的一种做法,比如一张面额为30元的电影票,消费者掏9.9元,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光线董事长王长田近日接受群访时就曾透露,在去年亿元电影票房中,有40亿到50亿元来自票补,但今年总额有大幅度地下降,或降到15亿以下。因为不管是售票网站还是片方都意识到,这件事是不能够持续的,中国整个电影产业还处在比较弱小的状态,片方和票务平台的利润本来就不大,这并非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
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民间偏方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