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m.39.net/pf/bdfyy/bdfal/
“
跨越文化空间:节日影像中的文化整体表达策略
王海飞,张瀝元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
摘要:作为民族志文本的特殊形式,影像民族志在文化的细节描写方面具有优势。传统的影像民族志长于在具体情景中对文化完成局部细致阐释,但受限于影像的线性记录以及对可见世界的表达。节日影像是影像民族志的重要类别,是在影视人类学学科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田野工作,以影像方式对节日背后的文化系统做出的描写。在《金翼山谷的冬至》节日影像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尝试摆脱传统影像民族志恪守现实空间中的线性时间记录所呈现的表达结构,使影像对文化系统的解释与表达脱离场景的束缚,面对不可见的世界,获得在不同层级文化空间中跨越和自由穿梭的能力。以此次实践为个案的多模态影像民族志生产路径,或许会为学科提供全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民族志实现对文化的整体性表达。
关键词:文化空间;影像民族志;《金翼山谷的冬至》;文化整体性
由文字民族志进入影像民族志,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在文字民族志的方法基础上,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影像语言的转换,并与文字民族志相对照,完成对文化的参与式观察和多文本表达;二是超越文字民族志,依赖影像语言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文字民族志所无法实现的文化解释与表达。两个问题决定了影像民族志发展的方向。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几代学者在学科框架中对第一个问题进行长期工作与研究,已获得很多成果和经验;而对第二个问题,应该说现阶段才逐渐开始有了一些探索。
一般认为,民族志影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族志文本,因为与现代影像技术的密切联系和视觉语言天生所具有的更强的通约性和张力,民族志影像总是表现出自觉地、积极超越“本我”的特征。[1]在一百年的发展中,从忠实模仿人眼的客观现实记录,①到强调对文化的“深描”,再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非虚构电影主观性的反思,[2]直到近年来,学界所重视的影像本体论的探讨,在经验与科学、研究与写作之间,民族志影像这一特殊的民族志文本背后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在新媒体技术的催化下,影像对文化的多元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