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方面来分析,华谊兄弟财务风险,应该注意什么?
高度依赖特定演员导致不合理并购
年华谊董事长提出“去电影单一化”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此之下,华谊兄弟进行了所谓的大娱乐生态产业布局,布局实景娱乐、大举并购明星公司,但是这两样主要举措并没有与其主营业务形成联动效应,反而最终导致巨额负债,迫使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质押融资,进一步损害市场和公众对华谊兄弟的信心。
多元化投资战略的不当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并购引致的巨额商誉。不合理的并购表现在华谊兄弟高度依赖特定演员如冯小刚等,对东阳美拉的并购就是一次为了绑定特定演员而进行的一次为了并购而并购的行为,对其没有进行充分的财务分析。
以致在后续商誉的处理上华谊兄弟不得不选择一次性进行计提的方式,后续的巨额亏损也就不足为奇了。冯小刚不得不加速拍摄电影,由此对影视作品质量的忽略也导致后续华谊兄弟影视作品口碑下滑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对赌失败,截至年已向华谊兄弟支付1.68亿元。东阳美拉与华谊兄弟联系在于导演冯小刚的劳务成本报酬和各种代言和片酬等等一系列收入。
因此,冯小刚在和华谊兄弟签署协议之后才会不断为华谊兄弟推出作品为其宣传。从数据上来讲,华谊兄弟制作出来的电影并不是很多与其他影视公司相比,但是纵观背后的主演和收入,如果没有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华谊兄弟收入将会大幅下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华谊兄弟对特定艺人的依赖的战略失误。
从年开始,华谊兄弟不遗余力地寻找更加出色的影视项目,并开始与更加多元化的明星艺人合作,也确实制作出了受到大家热爱的影视作品。华谊兄弟也逐步开始扭转影视娱乐板块的发展态势。
分析冯小刚收入贡献占比不难发其影响力并未因《寻龙诀》强大的剧本创作、小说常年积累的人气、超流量艺人及其专业的表演技术而明显降低。年的票房滑铁卢暴露了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短板,即受制于院线排片。
万达电影当年利用其放映环节的绝对统治力,对《我不是潘金莲》进行超低排片和非黄金时段排片等,给《我不是潘金莲》致命打击。即使冯小刚和王思聪在微博平台上展开骂战与攻击,成为全民焦点,然而空有观影需求,没有影院放映,也是无济于事。
能够看到,冯小刚电影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华谊兄弟总票房“回到解放前”。年,是并购东阳美拉的第二年,前一年的失利导致冯小刚年的业绩承诺压力巨大,呕心沥血倾尽一切资源制作《芳华》,电影发行时甚至少见的带着夫人徐帆站台拉人气。
成果是令人满意的,创下冯小刚电影系列票房新高,达到14.23亿元。华谊兄弟也恢复了元气。对比华谊兄弟票房总收入与冯小刚电影票房收入变化趋势不难发现,冯小刚电影好,华谊兄弟电影好,冯小刚电影不好,华谊兄弟不好。
即使在年有《前任攻略3》这样的发行黑马,巧妙利用社交平台和人性情怀等,开辟爱情类电影发行新模式,但仍然阻挡不了冯小刚对华谊27%左右的影响力。正是华谊兄弟对冯小刚的高度依赖。
导致其对浙江东阳美拉超过10亿元溢价的高估值并购。与其说这是商业并购行为,不如说这是对核心人才的绑定,因此才有即使冯小刚未完成业绩承诺,仍然净赚3亿的结果。
投资实景娱乐引致了高额资金成本
多元化投资战略不当还包括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实景娱乐的投资失败引发的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创始人王忠军曾多次向媒体表达,其对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向往。
然而事实上,华谊兄弟通过苏州市国土局拍得阳澄湖半岛七幅地块,其中三幅作为文体娱乐用地,即苏州电影世界,另外四幅则是商业服务用地,一块规划为华谊兄弟艺术酒店,三块规划为别墅项目——华谊兄弟艺术家村。
电影主业不稳定,转而投资房地产,其投资回收与长远发展如何不得而知,地产项目创造的净利润并不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前期的巨额资金投入,地产回收期相对电影业务而言将会延长许多。
并且由于华谊兄弟缺乏对国内实景娱乐市场的充分考量,在不断推进实景项目,不断开业电影乐园的同时,已有项目的入园人数在大幅下降。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的营业收入都在大幅下降,同比证书在年度第一季度已经成为负值,同时实景娱乐的毛利率也在大幅缩减。
这一切都说明华谊兄弟对实景娱乐的投资是欠考虑的,并且没有进行充分规划的。实景娱乐项目依托好的深入人心的影视角色和优秀文化,但是在布局实景娱乐的同期,华谊兄弟并没有打造相应的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和角色人物,没有强化针对不同场景定制查艺华内容产品的能力,没有品牌意识和强大的运营能力。因此,在没有收到好的反馈的同时反而不断占用资金,引发高额的资金成本。
内部资源整合不当导致了巨大负债压力
华谊兄弟前期在多元化战略布局的引导下经营不当,忽略内部资源整合,导致影视娱乐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致使影视作品质量下降,主营业务收入锐减,叠加并购、投资实景的损失,从而面临着巨大的负债压力。
影视娱乐版块对于华谊兄弟来说分为电影、聚集、艺人。在提出多元化战略后,电影版块在近五年表现并不好。
公司在发展重点及资源投放有所分散,加上其他影视公司的逐步崛起,国产片票房占比本就有所降低,叠加各种舆论和客观原因影响,华谊兄弟近几年的电影质量有所下降,盈利能力也随之下降,无法覆盖企业面临的高额负债。
华谊兄弟进行多元化布局后,在业务资源的分配和确定主要业务的方面有所缺失外,对企业相应的配套资源的整合上也没有达到扩张的要求。
在各种收购扩张中华谊兄弟并没有精简机构和人员,反而不断投入,让华谊兄弟整体更加臃肿。表面上,华谊兄弟还是一个综合性娱乐集团,涉及各项业务,但实际上,这些多样化的业务正在迅速掏空公司,除了负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即便华谊兄弟通过并购绑定了一批特定演员,希望带来可观的作品和收入,但是显而易见并没有达到预计,反而失去了好的影视作品口碑。
疫情沉重打击华谊兄弟影视娱乐业务
新冠肺炎疫情其实对整个文化传媒行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文化传媒行业一度停滞。年文化传媒行业将呈现出一个全局衰退态势在这种客观原因的困扰之下,其中细化到传媒、影视等等细分产业,都呈现出一个大体上衰退趋势短期内难以恢复。
影视产业链上下游均遭遇重创。首先是上游环节,由于受到疫情在全国范围内飞速扩散的影响,以免对我们的人民安全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效果,也防止人员不间断的堆积和游走,各个区域都相继采取防控措施,企业停工,没有人员,上游制作环节就遭受到重创。
从年1月份以来,已经有非常多的产业基地为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安全,连连向社会公众作出公告。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横店基地也积极响应公告,表示一切剧组拍摄工作都将暂停,因为防控疫情的需要,许多工作都将暂停,当时横店基地又非常多的剧组正在进行拍摄工作,有将近30多个剧组,和将近10多个正在准备前期工作的剧组。
当时所有人员看到公告都积极响应,立即停止所有工作,就地隔离。不仅是横店还有许多著名的影视基地也接连停拍并关闭。一个多月过去,当证券市场恢复交易之时,影视传媒板块大部分的股票都相近跌停,包括许多国内知名的大规模的企业。
例如,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等,由于疫情这个客观原因,剧组停止工作,公司价值受到影响,更为严峻的是,在当时无法准确判断复工时间,因此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当时市场上传媒板块的行情并不乐观。
而在电影院方面,损失更为惨重,由于停工时间点正逢春节假期,许多早已计划在春节期间上映的影片不得不全部撤档,整体票房损失惨重。这些影片由于之前计划在春节档上映,在前期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资金投入到宣传上去,且不算制作成本,这一笔花销就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再加上制作成本的叠加,这对于整个影视公司的影响都将会是致命的。
而此前业内估计,春节档票房总收入预计在70亿元左右,然而在疫情之下,最终实际票房或不超过千万元。
此前,有很多数据机构都对年春节票房做出过预测,有机构预测票房不会超过万元,特别是预测过大年初一的票房将会占据整个春节档票房收入的一大部分,但实际上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预测出来的票房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一些退票的收入。
实际上,最近两年,各大院线公司业绩本就不佳,春节档是其关乎全年收入利润的关键时期,春节档无法营业使得各院线企业损失惨重。疫情致使影视业加速洗牌。
近年来,伴随一些现象级电影的横空出世,高质量和符合主流文化的特征吸引了很多观众,也在不断提升着票房纪录,因为这个现象,很多人忽视了传媒市场的危机,表面火爆的电影市场实际上部分掩盖了行业已经出现的颓势。
这么多年来,传媒市场的火热是由于不断涌入的资金,这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因为资金的涌入造成了外人看来火爆的假象,许多人不断投入寄希望于用流量获得回报。
但是这恰恰陷入了恶性循环,虽然票房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却在降低,与先进发达的市场相比,也缺乏真正进行文化创新后的作品,缺乏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与此同时,线上新媒体视频平台迅速成长,正在积压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以票房绝对值衡量,我国传媒市场正在占据全球第二大传媒市场的位置,仅仅位列美国之后,银幕总数居全球领先的地位。尽管如此,大而不强仍是中国电影无法回避的事实。
这个行业从数据层面上来看是火热的,但是这些数据和流量让人忽视了内容的风险,侧面反映出无法持续应对不可控的因素,市场突然遭遇寒冬,且短期内难以恢复,未来或将加速行业洗牌,倒逼产业重新整合,优化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视行业的复苏尚需时日。一方面,影视产品的拍摄尚未全面恢复,从作品产出上来看,年数量将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院线客流的恢复也遥遥无期。
有关要求规定,电影院要想复工营业,所有设备必须经过每天多次消毒,这种消毒是整体性系统性的,例如空调、眼镜等等设备,当正式复工之后,电影院的营业成本无疑会大大提高,人流情况却不一定会立即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情况,这些不利因素都对电影市场的整体环境兴奋度产生影响。
作品质量较低、实力不够强的小公司即便能在疫情中生存下来,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将受到严重挤压。因此,在疫情期间许多大规模的会创新新的盈利方式,不再执着于选择高附加值的作品,也会下沉到低额成本项目之中,然而当大规模企业下沉到以前不涉足的领域之后,小企业更加难以生存。
而对于传统的电影院来说,他们的盈利方式会相对单一,受到的打击也最为直接和沉重,也被证明无法抵御风险,亟待创新模式。本次疫情的发生,也将催生影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疫情期间,实行单一产业经营模式的企业均遭受重创,而反观一些坚持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其抗风险能力则相对较强,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万达、横店等等,有的是融合了实景旅游,有的是融合了商业地产。
总体来看,疫情的出现,意味着影视行业全面优化加速的开始。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变化、调整和升级,身处其中的公司要直面这些问题,寻求创新,找准自身定位,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在题材内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求得突破,这样创新会带动资源整合,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传媒行业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来被沉重的打击最深的行业之一,从数据和报道中可以看出,产业热情和投融资兴奋度急剧下降。
在年,许多企业的债券都即将面临到期兑付这一情况,因此,影视公司目前急切需要的资金来补充流动性。这一非常现实的问题压垮了许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