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催收师的自白见证太多的人间辛酸,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职业层出不穷,而有一个古已有之的行业,在如今更是成了“紧俏”行业。

这个行业,就是“催收”。

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如今却仍有许多“欠钱的是大爷”的人存在。

当初借钱的时候愁眉紧锁、低三下四,借到后一再保证自己一定会如约还款。

但是,这钱若是真的借到手了,有些人就把当初自己说过的话忘了。

随着社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现代人除了找亲朋好友借钱拆兑之外,还可以找金融机构借款,这种的通常款项更大。

针对欠账不还的人,金融机构只能想尽各种方法“催收”,必要时,还会聘请专业的催收人员。

而这个行业,若是做得久了,人便容易变得麻木。

没有办法,人情冷暖看得太多了,想要不麻木反而成了一件难事。

01意外入行

不得不承认,催收行业的从业人员,但多数家境都十分一般。

毕竟,若是能有其他谋生的手段,谁愿意干这样的营生呢?

小陈就是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人,家里靠着养猪将他供上了大学。

小陈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年轻人,乡亲们都觉得,他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以后一定能出人头地,留在城里。

从前,小陈也是这么想的,他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知识改变命运”,他觉得自己的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升学宴(网络图片)

想当初,高考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小陈的父亲难得地在醉酒后,露出了脆弱的一面。

他握着小陈的手,念念叨叨地说着,小陈出息了,终于不用困在这里喂猪了。

大家都在盼望着小陈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如今的大学生不像几十年前那般稀罕,随着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在招聘市场扔出一块砖头,打倒的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是大学生,剩下两个则是比大学生更高的学历。

有大学学历已经算不得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你得是大学生里的尖子,是被叫做名校人才的那一小群,才会拥有更好的机会。

大学生找工作

否则,你只能拿着简历,在各个招聘窗口一遍遍的面试,希望对方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影视作品中,那么多的理想主义。

小陈悲哀的发现,家里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供自己念的大学,到了就业时,不过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已。

三千多的工资在大城市里能做的事情不多,而就是这样的岗位,也会有许多人争着抢着。

接连的受挫让小陈有些泄气,他想着:“若是这样,自己念这个大学干嘛?还不如在家里喂猪呢!”

可是,想归想,总不能念了几年大学,什么成就都没有,就灰溜溜地回到村里喂猪吧!

就在这时,一个人找到了小陈。

此人是小陈的发小,他没上大学,但是看他的打扮和比从前富态不少的体型,小陈猜他应该在城里过得不错。

这个发小说,自己所在的理财管理公司在招人,问小陈要不要去试一试。

小陈还没有正经步入社会,他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理财管理公司”,这种同金融行业挂钩的公司,听起来就很“高大上”。

于是,一顿饭的功夫,小陈便做了决定。

他不要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了,他想要进入这家公司,他想要这个听起来很体面的工作。

小陈同发小感慨着自己的诸多难处,还有那无处施展的理想与抱负。

饭后,小陈带着些许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到住处,临睡前他的心里翻腾着千般滋味,他想着,自己终于要出人头地了,他没有白花了父母的血汗钱。

迷迷糊糊的,小陈睡着了,梦里依然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然而,小陈不知道的是,那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职业,实质上并不是什么“体面”的行当。

而他,已经陷入泥潭,难以退身。

02所谓“金融”

入职前,小陈想着,金融行业的人最是体面,自己不能露了怯才好。

于是,小陈一咬牙,拿出了一个月的生活费,给自己买了一套西装。

其实,这西装不算特别贵,但却是小陈所能负担得起的极限了。

小陈一身西装革履地走进了新公司,然后他傻眼了。

公司与他想象的截然不同,众人都穿着随意,每个人面前都是一部电话机。

甚至,还有人在办公区域吸着烟,聊着天。

发小将小陈带进了办公室,办公室装修得挺气派,小陈不由得感到有些不自在。

发小没多说什么,给小陈安排了一个“师父”,师父是公司的老员工,听说业绩相当不错。

师父给小陈做了简单的培训,小陈终于知道了所谓的“理财咨询管理”、“金融工作”是什么了。

原来,发小的公司做的就是“催收”的行当。

小陈看着一叠叠的资料陷入了沉思,那上面是不同人的姓名、住址和通讯录号码。

这些资料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欠债不还的人,小陈有些惊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欠人钱,而他们又为什么到了约定日子不还钱呢?

小陈不知道,“超前消费”已经成了许多人无法改掉的习惯。

资料

这些人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借款,有人是因为想要享受更好的生活,有些人是想要干上一番事业。

还有些人可能有着一些不得已的苦衷,无论是哪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欠款人”。

小陈有一瞬间的犹豫,自己好歹是个正经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就要做上催收的行当了?

但是,很快的他便不再思考这些了。

因为,发小看起来赚了不少,他的“前辈”们看上去也不像是缺钱花的样子。

尽管许多人嘴上都说着许多的抱负和理想,但是,大多数人归根结底,求得不过就是能够多赚些钱,过上更好的生活罢了。

这是人之常情,是许多普通人挣不脱的枷锁。

毕竟,活着都是个难题,有几个人愿意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呢?

小陈迅速整理好心情,他决定好好地干下去,家里的父母还盼望着他能有出息呢。

小陈开始按照师父说的,给这一叠叠的资料做分类评级,A、B、C、D四类,对应的是四种欠款人。

A类是从没有被催收过的欠款人;B类是被催收后还上了部分欠款的;C类是已经有人催收过但是没有成果的;D类则是类似于“人间蒸发”的,完全失联的客户。

小陈很快便掌握了工作方法,干起来算得上是得心应手。

从最初的好奇这些欠款人背后的故事,到后来的漠不关心,小陈转变得十分顺当。

渐渐地,他会用冰冷的口吻说出不同的话术,来应对不同的欠款人。

若是欠款人态度良好,承诺马上还款,那么便相安无事;若是欠款人态度强硬,坚决不还款,在三到五次过后,他便会同其他同事一样,对欠款人开启“恐吓模式”。

他会告知欠款人,若是再不还款,便会收到律师函。而这,仅仅是最柔和的处理方式。

心软的人干不了这一行,所以,每一个从业者的心都会慢慢变得麻木。

而更加极端的方法是,在所有手段都用过之后,催收者会给欠款人通讯录里的人打电话。

他们会选出与欠款人通话最为频繁的几个号码,然后频繁地给这几个号码打电话。

他们会用最严肃的口吻,同电话那头的人说,他们的孩子、朋友、同事欠款不还……

留下一大堆威胁的话语后,再发送一条措辞十分犀利的短信,去指责欠款人欠钱不还的行径。

如此一来,欠款人在身边人的心中形象便会一落千丈。

而若是电话的那头是欠款人的父母,他们大概率会帮欠款人还清欠款。

催收者不会在意这笔少则几万,多则几十、几百万的欠款,对方及其家人是想了什么办法还上的,他们只关心这笔钱会不会还上。

因为,一旦欠款被还清,他们就会有提成拿。

而这些,仅仅是他们最轻松的一部分工作而已。

03逐渐麻木

除了这种“电话催收法”之外,他们还会选择上门催收。

没办法,有许多“老赖”,他们早已经对普通的催收方法麻木了,任你怎么打电话威胁,他们都不会还钱。

面对这种人,只能直捣其老巢,在公司,小陈就是其中一个上门催收的人员。

农村出来的孩子又喜欢打篮球,小陈的体格比较健硕,力气也不小,用他发小的话来说,他“天生就是干这行的料”。

小陈起初是不想出“外勤”的,毕竟,上门催收无论是风险性还是其他,都比电话催收高出很多。

但是,“外勤”能赚到更多的钱,金钱站起来说话的时候,小陈选择了随波逐流。

虽然这种上门催收的方法,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但是他们总是能“巧妙地”钻法律的空子。

比如,他们会以信用征信公司为名,处理次级债务,非法就变成了法律上的债权转让问题,变成了合法业务。

商账催收

他们有一个专业的称呼,叫“商账催收”,证明他们是受到了债权人的委托,合理合法地在解决债务问题。

所以,只要遇到了这些催收的人上门,法律基本无法妥当处理。

身份“合法”了,做的事自然也不是影视作品中的打打杀杀。

负债特别多的欠款人,很多社会关系都很复杂,若是真的打打杀杀起来,催收者还真未必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这种情况下,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心理层面使欠款人崩溃。

他们不在乎这些人因为什么欠了钱,说得难听一些,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欠款追回。

至于欠款人是否崩溃,是否会想不开,都不是他们会在意的事情。

在催收的过程中,小陈见过了太多的人间辛酸。

不孝的儿子冒用父亲身份借款,被丈夫抛弃的妻子面对催收者的上门,抱着孩子痛哭流涕的,因病致贫的,为了治病已经倾家荡产的......

有人是自作自受,有人却是迫不得已。

催收者见过了太多人间疾苦,也看过了太多绝望的面孔,但是,他们并不会帮助这些人,因为他们也不过是一个打工者罢了,

能够自己吃饱穿暖已是不易,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财发善心。

在有欠款者的年迈的父母,颤颤巍巍想要跪下求一个宽限的时候,催收者只能默然地无视这些。

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呢?归根结底,欠款人的不幸,都是因为家人或者自己。

这样宽慰自己的时间久了,心就真的变得硬了起来。

既然自己什么都帮不上,那就干好自己的工作,将欠款追回拿到提成,才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

穷则独善其身,谁也没比谁富裕多少,只能先照顾自己了。

小陈这样的催收者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第三方债务催收的公司有多家,近30万人在做着同小陈相同的职业。

能够在这一行坚持超过两个月的,便会将所有的心理负担都放下,若是有人放不下,那么便会选择离开。

所以,留下的人只会如同小陈一样,越来越冷漠。

而可悲的是,随着这些人越来越冷漠,收入会随之提升。

其实,他们不是丢失了良心,他们只是认清了现实,因为,归根结底,这错是出在了欠钱不还的人身上,而不是催收者的身上。

若是人人都能都守信用,按时还款,就不会有催收者这个职业出现。

而选择了催收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数也是因为生活中有着诸多的无奈之处。

如今,小陈因为这份职业,赚到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他有能力在老家买房子,也有能力买车了。

小地方的人不会去追究你是做什么职业的,你靠着自己买了房买了车,还能拿出钱来孝敬父母,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

而只有小陈自己知道,在与同事聊天时,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等攒够了钱就离开这个行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dt/15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