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业都在寻找下一件大事(thenextbigthing)。这是技术的冲击所带来的。就如苹果公司将iPhone推向市场,改变了人类与机器的互动方式。而Google也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渴望通过技术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致命一击。特斯拉则更酷了,他的创始者正在探索人类移居火星的方式。
文/Jason本文经允许授权转载
中国电影行业也在寻找创新突破吗?
好像没有太多人在意这件事。或许是这个市场太好了——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为.82亿元,观影人次高达7.23亿。而在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还是.43亿。市场红利或许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惰性的原因之一。观众口碑与情怀,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浅薄标志。
但这并不是一个行业可以持续发展的表现。技术公司之所以给传统行业带来猛烈冲击,其根本是不断创新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固有思维与运作方式。虽然3D技术很大程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体验,但是它并不足以成为电影行业变革的推动力。
褒贬不一的电影《爵迹》,客观来说,或许可以视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一种尝试。它是中国电影市场上,唯一一部国产全真人CG电影。如果你对这个概念仍然感到陌生的话,不妨这么理解:它利用技术对演员进行全方位的扫描,然后再通过电脑进行视觉设计与画面成型比起真人拍摄或者手绘动画,这种全真人CG
动画电影是中国观众在一线院线未曾涉足过的。
《爵迹》的出现,可以算是此类电影技术的市场测验。甚至可以大胆猜想,这种电影技术如同VR那样,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领域,甚至进入广告营销、电视剧制作甚至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这样需要人文关怀的服务之中。医院里,将用于医患沟通的电子设备中,将每个患者的负责医师呈现出全真人CG的既视感,根据患者病情及数据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询问。同样的方式也可应用于售后机器人客服、电子说明书、演示手册等。
为什么全真人CG可以成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入口?CG的技术实际上并非新鲜事物。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与《猩球崛起》都使用过这样的技术。在美国,CG技术甚至成为了一种行业,延伸出不同的技术公司来为电影制作方进行CG制作——你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创业公司基于iPhone与iOS系统进行软件服务开发那样。
▲《猩球崛起》使用了CG技术
在中国也有不少公司进行这样的尝试。例如原力动画,它最初从南京一家幕后的CG制作公司发展起来,早年为微软、EA、索尼、梦工厂、迪士尼等电影行业掷地有声地承担代工服务。后来,因《斗战神——万妖集结篇》的开场CG制作,使得原来动画逐渐浮出公众视线,该作在年作为中国唯一的商业动画入选第81届SIGGRAPH电脑动画节展映单元,首次在国际上引起CG领域为中国实力而赞叹。年因为网易游戏《镇魔曲》的宣传动画画面效果精湛,更是名声大噪,甚至获得V电影最佳创意影像奖。当下热映中的《爵迹》正是由原力动画承担全片的CG制作。
全真人CG技术是CG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而全真人CG技术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对实拍素材进行的特效加工,而是基于真人扫描形成的3D模型所进行的全新制作,《猩球崛起》这样的电影是模拟动物,而全真人CG技术则是“以人拟人”。于是你所看到《爵迹》之中,那些与娱乐明星相差无几的形象,及超高难度的动作演出,都是通过全真人CG技术的再制作。
▲原力动画为《斗战神——万妖集结篇》制作CG画面的渲染过程
原力动画与《爵迹》为中国电影市场开创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抛开生涩的技术与制作原理,观众在电影院之中会获得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新鲜感”是任何行业在面对消费者时缺失的东西。电影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差异化,所以不同的故事或者演员,都可以为观众带来“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全真人CG技术带来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它有别于传统2D/3D动画效果,抑或是观看全真人实拍电影的感受。
如果从商业效果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制作技术的创新,则是从另一方面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刺激与新鲜。从而形成电影作品的差异化,弥补“情怀”与“内容空洞”的短板。全真人CG技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可行性来看,它在国外市场已经试行多年,并且拥有成熟且系统的技术体系;而对于市场反应而言,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与观众而言,还是一种新鲜体验。
全真人CG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困难在哪里?从技术上说,全真人CG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如果你了解原力动画制作《爵迹》的过程便会明白。原力动画使用了三维扫描系统来进行演员的扫描,这种扫描技术可以把物理世界里任何形象的物体转化为电脑当中的3D模型。随后再利用1:1的3D数字人物进行电影制作——而这种3D模型,无论体型、肤质甚至表情都保持了演员的自身特点与辨识度。
▲原力制作团队
扫描工作完成之后,制作人员便会利用3D模型进行电影制作。演员则无需在参与到电影拍摄过程。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爵迹》都是由原力动画的技术人员在电脑上通过剧本和场景进行的再加工制作。技术只是基础,在这之上则需要导演与技术人员进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迸发,才可以实现如原著那般奇幻的视觉特效。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原力动画的技术源于好莱坞,但《爵迹》的制作团队却%为国人自制。所以电影结束后,你看到的字幕中全是中文名。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些都是第一次尝试,而在好莱坞的制作体系之中,也只有少数动捕CG视效大片如《阿凡达》、《猩球崛起》等电影曾进行过这种拍摄,但全真人CG的电影在全球尚属少数。
这不免放大了人们对电影行业的想象空间。通过扫描并且后期制作可以实现优质的视觉效果,基于真人塑造的虚拟人物,可以通过后期制作而独立完成剧本设定,演绎完整的故事。那么则由可能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来满足不同电影的需求,突破故事创作的边界。
▲60台相机捕捉演员表情
相对于电影行业,现行更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市场包容度。无论是电影还是科技领域,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科技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Gather曾经公开过一条“技术成熟度曲线”(TheHypeCycle),分析预测与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
而全真人CG技术在中国市场受到观众接受,并且形成大量成熟作品,同样需要经历起伏与跌宕。对于这种以真人为原型的CG制作方式,相较于传统动画,观众仍然是一种观望与迟疑的态度。因为对于传统的二维动画他们太过熟悉,从小便在电视上看到并伴随自己成长。中国观众对于新技术的接受与包容程度,往往可能要低于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接纳度,因为前者带来的视觉感受与感官刺激更为强烈,技术产品则是对某种功能性需求的满足。
但这只需要更多的作品出现,便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氛围。
《爵迹》代表的新一类电影,究竟是什么?原力动画与《爵迹》的尝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全新可能。不仅仅在于高成本的投入与全新技术的运用,更在于在一系列为了票房与口碑原地踏步的作品之中,它敢于突破边界。
那么这种新类型究竟代表着哪一类的电影类型呢?以往我们看到的CG技术常用于《猩球崛起》和《阿凡达》这种科幻虚拟故事的动作大片之中,用来降低拍摄壁垒。而原力动画正在运用的全真人CG技术,则更大程度弥补了演员演出极限以及真实场景拍摄等限制。所以真人CG技术可以服务的对象,则应该是那些天马行空、才华横溢的故事及创作者——他们也才是电影行业进步的动因。
不如这样大胆想象一下吧。如果需要在科幻或者战争题材的电影之中,设置一个枪林弹雨的杀戮血腥场面,抑或是残暴的分尸场景,要么借助特殊道具,要么进行人真实拍加后期特效的处理。但是这些往往都使得故事前后的视觉效果脱节或失真,而全真人CG技术则可以将其实现——并且如同演员亲自出演那样。
《爵迹》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全真人CG技术实现了原著小说之中的美轮美奂的场景与角色描述,而往后科幻片、战场情节、自然极限甚至宇宙场景,都可以借助全真人CG技术来实现。另一方面:全真人CG技术让已故巨星重返片场出演新经典、或是包装制作出观众喜好的“新人”与真人演员分一杯羹的客观条件已在逐渐成熟——所以我们所谓的电影“新类型”,指代的是一种可能性,并正在逐渐打破现有壁垒。
原力动画作为行业先行者,自然也明白内容的重要性。这家公司从去年开始就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原创故事的创作。中国电影市场最近颇为流行的概念为IP,目前,原力动画已成立了原创部门,扼住了产业源头的咽喉位置——如同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正逐步完善出自己的生态链条。
任何行业都需要创新者。但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与冒进,硅谷的创业泡沫也佐证了这一点。原力动画依靠技术与原创IP构建竞争屏障的清晰思路,或许才是电影行业创新的可行方式之一。《爵迹》的出现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本土电影创新的可能,而未来之期待则需要依靠原力动画和其他富有创新思维的电影公司来实现。
▲《爵迹》首映盛典现场-原力团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