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雅莉编辑/郭吉安
作为影院复工后迎来的首个重磅档期,今年国庆档备受瞩目。
事实上,在年之前,国庆档并没有那么“强”。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齐上阵,一下子把票房天花板拉高到44.66亿元,超出大众预期。
仅从牌面上来看,今年国庆档集结了三部原定春节档上映的热门影片(《姜子牙》《夺冠》《急先锋》),还有《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并不输去年。提升至75%的上座率限制、中秋节国庆节并行和对大众疫后报复性观影心态的推测也让行业对今年国庆档的总票房报以较高期待。
而截止目前,国庆档总票房达到39亿元,过去七日总计36.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7.37%,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节前,多家证券公司对国庆档票房报以较乐观心态。中金报告预测,年国庆档票房有望达到36-46亿元。东方证券的乐观预测更是将上限拉至51.1亿元。如今36亿元的表现,是很多业内人士预测的票房下限。
9月30日,影视股曾迎来拉升。预售势头较猛的《姜子牙》带动光线传媒涨幅超6%,总市值提升31亿元。同时,《我和我的家乡》出品方北京文化、万达电影涨幅均超4%,中国电影、华谊兄弟跟涨。
当前,《姜子牙》因口碑争议后劲明显不足,大概率止步15亿元,《我和我的家乡》冲刺30亿元,但联合出品方较多,单个影视公司获利相对有限。承载较高期待的电影市场表现并未超过预期,也让明日即将迎来节后开盘的影视股存在下跌风险。
细究起来,今年国庆档总票房下滑主要是由于进电影院的人少了,且一二线城市贡献票房的能力进一步减弱。这依然是一个被情绪和氛围烘起来的国庆档,夹杂着疫情过后的报复性观影心理,大批平时不进影院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买了年的第一张电影票。
观影人次同比下降两成,第7天大盘票房不足首日一半
今年国庆档的“遇冷”,从预售成绩就可见一斑。
受疫情影响,今年国庆档影片普遍宣发预算有限,且开始时间较晚。此前娱乐资本论在(国庆档营销)中就提到,据猫眼专业版,今年十一首日的预售票房仅1.6亿元,而去年仅《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和《中国机长》三部影片的首日预售票房就已接近4亿元。
好在最终国庆档的总票房并没有和去年相差太远。据拓普电影专业版,今年国庆档(取10月1日~10月7日的数据)总票房为36.9亿元,虽然比去年国庆档下滑了17.37%,但几乎比年国庆档总票房(19.08亿元)翻了一番。
对比今年国庆档电影的场次和人次,就会发现,今年总票房减少主要是因为进电影院的人少了。场次相比去年同期还涨了5.89%,达到.87万场,但人次却少了21.64%,只有.4万。
年国庆档大盘场次、人次分布
这其中固然有影院上座率须控制在75%以内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影片本身对观众吸引力减弱。要知道,即使热门如国庆档,能达到75%上座率上限的影院,依然少之甚少。
具体到影片上,即今年缺乏能走长线的高口碑大片。国庆档刚开始时,观众的观影热情集中爆发,随后迅速滑坡,总票房逐日走低,10月7日大盘3.6亿元的成绩只有首日的48.6%。而在去年,10月7日4.1亿元的票房成绩还有首日的50.6%。
对比近四年来国庆档每日的大盘票房跌幅,更能看出这两年国庆档票房后期普遍疲软。可见,、这两年国庆档的高票房都是靠强情绪支撑起来的,大量观众在首日或次日涌入电影院,观影热情被迅速耗尽。
、年国庆档日大盘日票房分布
、年国庆档日大盘日票房分布
除人次减少外,今年国庆档的另一个趋势是,一二线城市影响力继续减弱。从年起,国庆档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与此对应的,是三四五线城市票占比连续三年上升。
纵观这两年国庆档票房较高的电影,大多是能击中下沉市场的国民电影。如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今年的《我和我的家乡》。经过去年的洗礼,国庆档越来越有“年味儿”,市场更欢迎适合全年龄层观看的合家欢电影。
去年国庆档票房破历史记录时,许多业内人士担忧,在没了爱国情绪加成的年,国庆档还会如此热闹吗?尽管今年国庆档观众的爱国情绪不及去年,但本质上也是情绪驱动:
《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和《一点就到家》都是主旋律片,能激发观众的爱国情绪;《姜子牙》作为彩条屋出品的又一力作,首批观众中也不乏为情怀买单的国漫粉。再加上国庆节的节庆色彩,情绪依然是今年国庆档票房的第一驱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绪并不是持久的。大量观众都是没有形成长期观影习惯的“游客式”观众,每年只在大档期去电影院随机看一部电影。和真正被电影本身吸引进电影院的观众相比,这类观众大多不会二刷三刷,也很难带动其他观众走进电影院。在经过前一两天的情绪性观影之后,大盘票房迅速下跌是正常现象。
另一个日票房跌速较快的原因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高校的假期都不足8天。有媒体甚至报道,部分高校国庆假期只有1天,学生都要提前到校补课。作为观影主力的学生党缺席,让今年国庆档票房在后期逐渐乏力,总票房相比去年也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最后,和去年国庆档一样,今年国庆档也缺乏真正的高口碑大片。第一波情绪性观影过后,如果没有绝对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大盘就会迅速回落。对比年春节档(取年大年初一到初六的数据)和今年国庆档的日票房,能明显看出,在首日的情绪性观影过后,《流浪地球》对大盘的拉动作用强于《家乡》。
综上,爱国情绪的减弱、学生党的缺位和高口碑影片的缺乏,导致了今年国庆档观影人次同比下降两成,且大盘票房跌速较快,最终总票房比去年缩水近20%的结果。
《家乡》票房占比超《祖国》,《姜子牙》口碑崩票房不崩
和去年一样,今年国庆档形成了“两强”态势。《我和我的家乡》和《姜子牙》相当于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分列票房第一、第二,加起来大盘票房占比达82.6%。国庆档市场包容性减弱,对中小体量影片越发不友好。
但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占比更高,国庆档一家独大趋势更明显。据拓普电影数据,从上映第3天开始,《家乡》票房占比就超过了《祖国》,此后票房占比一路上升,直到10月7日的55.19%。主旋律商业大片+明星名导拼盘的模式再次成功。
如此表现,除电影本身质量过硬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姜子牙》口碑崩塌,不敌去年同段位的《中国机长》。对比《家乡》和《姜子牙》的票房数据,可知《家乡》在10月3日就超越《姜子牙》,夺得票房日冠。
排片方面,10月2日《姜子牙》的排片从首日的15.05万场升至16.37万场,但10月3日即下滑至14.77万场,10月4日排片被《家乡》反超。
作为国庆档想看人数最多的影片,《姜子牙》无疑是今年国庆档开始前话题度最高的影片。从捆绑《哪吒》做联动营销,到上映前主创密集接受采访,再到一直捂着不给看片引发的质量疑云,“到底能拿多少票房”成了《姜子牙》身上最大的悬念。
上映后,《姜子牙》不算太好的口碑在很多人的预期之内,但两极分化的程度还是让人吃了一惊。截止目前,《姜子牙》猫眼评分8.4,淘票票评分7.7。而同期的影片如《家乡》《夺冠》《一点就到家》等猫淘评分都在9分以上。
但在网友给分普遍更严格的豆瓣上,《姜子牙》却获得了7.0,开画首日电影评分更是高达7.4。不少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制作精良,争议点在于故事本身。有人认为其剧情不知所云,故事单薄、逻辑崩坏;也有人认为“救苍生还是救一人”的故事内涵深刻。
反映到票房上,《姜子牙》是典型的被口碑拖累的“粉丝片”走势:首日即巅峰,此后一路下滑。10月2日影院经理或许还会鉴于《姜子牙》首日的高票房给更高的排片,但较低的上座率很快就让他们调整了排片策略。
据娱乐资本论观察,首日和第二天去电影院看《姜子牙》的,大多是大人带着小孩。作为国庆档唯一一部动画电影(另一部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因口碑太差,在上映一天后宣布撤档),《姜子牙》本身就具备类型独占性,再加之前期宣传造势猛烈,不少人都是带着“第二个《哪吒》”的预期走进电影院的。电影的口碑争议,也引发了国漫粉和普通观众的口水战,推高了电影的热度。
但过了前三天,该看的人都看得差不多了,《姜子牙》后劲不足,很快就被《家乡》赶超。不过,鉴于市场对动画电影的硬需求和勉强能及格的口碑,《姜子牙》的票房并没有一泻千里。应该感谢国庆档,给了《姜子牙》一个还算不错的票房。
《夺冠》票房走势渐稳,《一点就到家》票房缓慢回升
《姜子牙》票房未崩,受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一点就到家》。
作为一部扶贫题材的中小体量电影,《一点就到家》本未引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