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有这么一个书生,他叫张迪。他有着多重身份,既是电影导演,又是国学导师。
既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本科毕业的高材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究生,
又是本焕学院佛教传播学专业讲师、佛教艺术与传播学专业教研组组长。
这些身份让他有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气质。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是他执导拍摄了一部史无前例的佛陀经教电影——《首楞严演义》。
楞严经
张迪导演和团队历经两年的时间,取景自福建宁德瑞迹寺、洋中镇坂头村、西双版纳曼听公园,宝佛寺,在40多度的酷暑下,带观众回归了多年前佛陀住世的古印度,饱含浪漫的宗教情怀。
此次完成的是《首楞严演义》的第一部,参阅的是《楞严经》原典卷一。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真人演绎的方式,将一部佛教经典拍成电影。
人生能有多少个第一次,这部影片的上映,堪称佛教文化传播史上的盛事,也堪为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这部影片于年4月24日在马来西亚内部首映成功之后,即将于5月3日“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之际,在福建宁德瑞迹寺举行中国大陆内部首映仪式。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导演、编剧张迪老师,老师也在文殊菩萨圣诞日即将到来之际,带来了对五台山佛友们的真诚问候,感恩。
“五台山佛学”对话“张迪导演”
1
五台山佛学:您为什么会选择用电影的方式去演绎一部佛教经典?
张迪导演:这个问题如果当作一个严肃的艺术问题来讨论的话,就说来话长了。在我个人的印象当中,古往今来,人类在文化艺术方面所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往往是在宗教领域登峰造极的——不管在哪一种宗教里,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诗歌文学、戏剧”等形式,都曾经留下过惊世骇俗的永垂不朽之作。
这类近乎完美的宗教艺术作品,似乎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惨遭唾弃,也从来不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殆尽、积毁销骨。它们永远闪耀着宗教情怀和人文主义的浪漫光芒,永不黯淡、永不褪色。古今中外,这类经典案例,不胜枚举。
《最后的晚餐》西斯廷教堂巴赫的交响乐《罗摩衍那》
例如《最后的晚餐》、西斯廷教堂、巴赫的交响乐、《罗摩衍那》等等?多了,太多了。那么,在所有的宗教当中,佛教,是我个人的信仰;那么佛教艺术,在随着佛教文化和信仰传播的过程中,历经沧桑演变,也给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过一笔又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比如,仅举一例——敦煌艺术,这就足令我们顶礼膜拜,并终其一生进行研究、发掘、考证的了。
敦煌艺术
可是,近现代的佛教艺术似乎有些发展迟缓,也渐渐弱化了自身的鲜明个性与特色,同时也颇有些适应不了这个歌舞霓裳、变幻莫测的时代步伐了。
2
五台山佛学:您用电影演绎佛经,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张迪导演:我是“北京电影学院派”的,电影,是我大学本科时代的专业,是我的老本行。电影,作为一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成长于二十世纪初,又在二十一世纪逐渐发展为主流文化传播及意识形态输出的现代化综合艺术”。
它博采众长,融合了其它各门类传统艺术于一身,又独具其超越传统的“逼真性”美学特征、“运动性”极强的视觉感官刺激效果,以及“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的多重震撼力;当下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作为娱乐消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很典型的生活方式了。
工作中的张迪导演
电影的传播效应很灵活,而且特别能够跟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完美契合。如果从佛教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众生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符号,最常用的器官莫过于眼睛和耳朵。佛教讲“眼根”和“耳根”,对应的“眼识”和“耳识”,也就是视觉作用和听觉作用,用来攀缘心外的尘境。
当然,立足于佛教修行来讲,这是不清净的习气,是凡夫众生依赖妄识的觉知分别作用,而产生的种种障碍修行、成佛的杂染之症。但是,一般的众生普遍如此,都免不了习惯于这种“执取色相、攀缘尘境、沉溺于主观感受”的毛病。
那么电影艺术,恰恰是迎合了众生惯于用眼耳等器官攀缘对境、又对号入座的导入于主观意识中产生“快乐、悲悯”或“恐惧、愤怒”等等情绪性的宣泄感受——电影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高端前沿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现实生活及非现实生活“逼真性”的模拟,以传达作为作者的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
那么观众通过对这些形式的接受,在情绪的宣泄中,同时获得了艺术审美的熏陶和思想文化的滋养。综上所述,我觉得在这个新时代,尤其是互联网风靡的时代,用电影这种新手段来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宗教文化,是不二的选择。当然,更深刻的理由还远不止上述这些。
现场剧照
3
五台山佛学:之前有过先例吗?
张迪导演:在以往,有过很多将佛教故事、佛陀一生行教经历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搬上银幕的,或是将佛经制作成动漫影视作品的。但是将一部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拍成真人表演的电影故事片,尚属首次。
不仅在中国属首次,据我个人了解,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首次。《首楞严演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或者说佛教文化传播史上,第一次以真人演绎的方式,综合运用电影艺术规律和技术手段,将一部大乘佛教经典《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搬上了大银幕。这无疑是第一次,是首创的一种电影布教的新类型,我把它称作“佛陀经教电影”。
现场剧照
4
五台山佛学:您在拍摄前做了怎么样的准备工作?
张迪导演:筹备工作相当艰苦卓绝,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因为这部经典实在太难了,不潜心深入研读,是无法真正搞懂这部“天书”的。
我最初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怀着“勇敢试一试”的精神,开始硬啃。我非常感恩福建宁德瑞迹寺的法师们、马来西亚尊胜佛学会的老师们,给了我那么多稀有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还有深圳本焕学院的同事法师们,给了我那么多及时的指点。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我不断培养着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在佛学院的工作环境中,我绵延滋养着浓厚的宗教情感。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理智和感性共存并举、严苛和浪漫相得益彰,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创作剧本过程中的思想精神状态。
工作中的张迪导演
我是先译经、后剧作。先把经典原文译作朗朗上口的现代汉语,又将这些现代汉语译文作为创作素材,逐渐融入故事,再慢慢加入情境感和行动性;根据人物小传来组织情节,依据导演阐述来时刻扳正主题思想;
在整个过程中,还要不断调整主流意形态和宗教立场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的唯物化,又要严防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倾向,以免出现意识形态的偏颇……具体的操作细节非常复杂,不是一般的宗教专家或一般的剧作家可以从单方面完全驾驭的。那是一个自我斗争极其激烈的过程,非常不可思议。我对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现在却难以用语言来概括形容。
总之,参阅了大量《楞严经》以外的佛教经论作品,以及爱因斯坦、霍金体系等其他学科的参考书籍,最终再一点一点的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把具象的感觉再电影视觉化,同时又将视觉效果再加以听觉化……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的这些过程,基本是同时进行的,有时感觉自己近乎人格分裂,眼睛的视力也从原先的多度,逐渐蜕化到多度;每每攻克小小难题的成功喜悦,伴随着身体不适带来的沉痛、沮丧;家人的精神支持,伴随着对我这种生活状态的极度无奈……所以说,确实是不堪回首。
剧照
初稿,用了三个月时间;二稿,完全推翻重来,又三个月;三稿,大刀阔斧,数易其稿,又三个月。到了临开机的前三天,没有合眼,最终将剧组统一工作用的拍摄本整理完成。别忘了,在上述这些过程中,还伴随着大量事无巨细的前期筹备工作——搭建主创班底,逐个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拍摄资金还没有着落,又不能妄语骗人,只能夹紧尾巴,顺情说好话,尽量在自己人格底线之上恳求大家帮忙,却往往在人格、尊严底线之上下无规律的浮动。看景选景,带主创团队奔波,生怕大家不高兴,衣食住行,每个人都要舒适,才得以心安。
电影介绍
因为最初我们没有合适的制片人,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人事上的问题;后来因为没有钱,因此又错过了与很多业界大咖合作的机会。但是瑞迹寺的法师们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不断给我信心,我也坚信,弘扬《楞严经》是这个时代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诸佛菩萨既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把这件事做好;更何况,我曾为了临场制止某次口舌争执而发过毒誓:“如果拍不好,我就下地狱!”现在想想,实在后怕,好在我已交出了大家普遍满意的答卷。
现场剧照
5
五台山佛学:您如此发心拍这部电影,最终是为了什么?
张迪导演:楞严兴,佛法兴;楞严灭,佛法灭。
为了一个念头,为了一句承诺。弘宗演教,别无他求。
剧中“佛陀”和“阿难陀尊者”
6
五台山佛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影片的大概剧情吗?
张迪导演:这次完成的是《首楞严演义》的第一部,内容参阅《楞严经》原典卷一。当然,电影中实际的内容不止这些。
现场剧照
7
五台山佛学: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您希望他们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