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网络格局的演变,执政者及民众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以《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等优秀影视剧为例,可以看出中国影视显现出越发开放多元的创作景观。中国早已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为新时代的“电影强国”建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电影却依然被很多人诟病,众多靠颜值,无演技的电影依靠强大的粉丝群上市圈钱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优秀的电影无人问津,高评分与低票房共同存在已经令人咋舌,而低评分与高票房常相伴更令人尴尬。
不要试图骗我们电影不行是因为审查制度、没有分级,主要还是人员素质问题。
首先是从业人员不爱电影,就是为了圈钱。一些电影集合大明星高颜值,而没有良好的电影剧本和逻辑思维,摆明就是来圈钱。我就想问,制片方要不要脸?还有某电影公司因为改编权马上到期,赶紧找人撺电影。这种东西叫电影吗?电影公司的老板都不爱这个行业,你还让我们夸你好?第二,人才缺。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高考有一个特色考法叫做艺考。就我的经验,参加艺考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艺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受好一些教育的机会,那么艺术生基数虽然大,那么质量到底好不好呢?导演是个需要博采众家、需要有较高人文水准的行当,现实情况是全民人文素养较低,大多数导演还是从人文素养更低的艺术生中挑出来的。这种导演足够毁了行业。第三,不独立。我国好演员多了,演电视剧的老家伙随便出来都是影帝水准。现在偏偏只为追求市场,造成恶性循环,找小鲜肉挑大梁。别的不说,单是口条就不合格,好莱坞的小鲜肉为了电影会学习各种口音,而我们的小鲜肉连台词都不背。
多数观众观影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别扯那些客观因素了,只有观众欣赏水平上去了市场才会淘汰垃圾片,才会有人把精力花在制作上。这其实跟国内网游市场状态很相似,能轻松赚钱谁还搞开发啊?
陆川拍摄《可可西里》的时候,全剧组的人员都要跟他一起去西藏,据说当时有很多人都有高原反应,但是拍摄也没停止,电影上映后,口碑这样:但是,陆川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一千多万吧。电影票房多少?一千多万吧。再加上演员、道具、摄影……等等的费用,这部电影终究是赔了。自己和剧组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不但没有为自己和剧组带来一毛钱的利润,反而还赔了不少。
于是,陆川认识到了中国的影视环境,他又拍了一部电影,叫《九层妖塔》,口碑这样:但是,《九层妖塔》投资万,票房7个亿。我不知道陆川导演是不是被社会这个熔炉给熔化了,我只想问:如果你们是陆川,你们接下来会拍什么?嗯?圈内的其他导演知道了陆川的经历后,还会不会拍摄《可可西里》这种电影?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恶性规则,才导致了中国影业现在的畸形。
最后用一句豆瓣网友对于《熔炉》的影评结束:“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