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二十年,一直存在着「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虽然香港电影没有真正的死去,但无可否认的是,今天的青年,就是成长于香港电影不断衰落的年代,即使间中出现港产片发展不错的年份,但之后呢?
近十年香港电影好像较以往多元化,不再是合拍片完全主导,部分纪录片和独立电影得到很大的注目,同时有不少青年导演出现,扶植措施也在近年不断推出
局面看似不错,但我们知道这些只不过是表面情况,香港电影一些根深蒂固问题一直没得到重视,近年电影学科毕业生乃至影迷,都不难看出香港电影存在之问题。
香港电影现今之困局,不能只怪责外界环境的影响,过往香港电影没有认真看待自身的问题,部份人士过份信赖港中两地合拍片,会为香港电影票房及就业方面带来很大的帮助,却没考虑到大陆影视政策的变幻莫测,连大陆影人也被杀个措手不及时,更何况香港电影人呢。
部分人士强调只要努力,香港电影就能复兴,殊不知努力乃是全球影人最基本条件,不是一群香港电影工作者努力奋斗,就能解决问题。
笔者理解解决香港电影困局并非易事,亦知道问题非短期内就可解决,但同时对电影界一些习以为常、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存有疑惑,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过往行业习惯的疑问
过往香港电影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及处事方式,有不少已不合时宜、或根本从不合理,像以往香港电影出现一些争议,例如剥削员工、剧本抄袭,即使部份争议只是一场误会,但为何缺乏相关问题如工作人员待遇等延伸讨论呢?
过往电影工作者,是否用太多「拍一部电影很不容易」、「只要齐心,香港电影一定会好」类似的说话,盖过原本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呢?
曾经有不少前辈向后辈强调,不要对行业、社会等有太多的批评,并道出这个行业狭小,提出过多的批评只会影响其工作机会。但是一个健康的行业,不是应接纳不同意见和声音吗?
不要太多批评的说法,跟不愿正视问题有何分别呢?这是否反映部份人士小家小气、对异见存打压心态呢?如果前辈在大专院校如此教导学生,这是良好的电影教育吗?
另外,过于强调年青影人不要计较报酬,是否恰当呢?
但我们看到不少这类说话,只不过以对方经验少为名,把自己的剥削合理化,不少毕业生要努力偿还学生贷款,当年青影人因经济压力而不得不放弃电影工作时,却以「不能吃苦」来形容这批年青影人,这是公平的评价吗?
香港电影有良好的环境给毕业生发展,以及留住人才吗?还是自我推动人才流失呢?
香港电影的裙带关系是否严重呢?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多奠基于前辈对后辈的关系、相熟程度,多于实力的考察,这是良好的情况吗?
后辈要跟前辈相熟,对年轻影人、特别是对海外回流的影视毕业生,是否太困难呢?哪个行业会在裙带关系下良好发展呢?
扶持的疑问
近年「创意香港」等措施推动香港电影,连《施政报告》或《财政预算案》都经常提及香港电影,甚至以亿计的预算支持电影业,看似不错,但我们仍充满疑问,究竟这些预算,有多少人真正受惠呢?
虽然过往香港的扶植计划,也为行业或多或少带来帮助,但这些措施是否早应出现、推出的时间是否已太迟、或只是最基本的措施呢?
例如「剧本孵化计划」,邻近地区早已有类似计划,例如台湾「优良电影剧本」计划已举办超过四十年,香港却长期欠缺相关措施,而且香港推出的扶植计划,是否应该再积极、再多元化呢?
各资助等计划的要求也令人充满疑问,过往各资助计划经常要求参加的电影项目,需具商业元素,但过份强调商业元素,是否扼杀香港电影多元化的可能?
电影资助本应顾及在商业市场不被重视的电影项目,达到香港电影的多元化,香港的电影资助等计划过份强调商业元素,是否本末倒置的行为?
另外,近年不少演员不收片酬出演新晋导演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属于「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为何一个政府支持的计划,因为制作成本问题,出现演员无酬演出?演员无酬协助新导演成为常态,真的值得歌颂赞赏?还是突出了支持计划的缺憾呢?
对社会及未来的疑问
过往部份新晋影人做出一点成绩,例如拍出一部评价不错的视频,评论人到观众表现兴奋本无不妥,但兴奋的同时,有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