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论的数据面向中国社会科学

时至今日,网络文艺的发展已经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边缘走向中心,由小众走向大众,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与它蓬勃发展之势不相称的是,网络文艺评论建设似乎踯躅不前,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文艺界大抵都认识到了网络文艺评论的重要性,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尝试寻找新的评价视角、立场、方法;另一方面,这些评论又似乎仅局限于“小圈子”内部“自说自话”,大抵停留在批评范式转换、评价体系建构等的倡导上,真正有影响的评论成果相对有限。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可否认:许多评论者评价网络文艺,往往沿袭的是传统的文艺观念,纸媒评论的思维惯性与规约限制了阐释的有效性。在媒介革命与融合的数字时代,新的文艺确实有必要寻找新的观照方式,这其中当然有很多选项,但“返本归根”,重申网络文艺的媒介“数据”属性,进而面向“数据”寻绎评论方法与评价体系建构,或许是一条有意义的途径。

网络文艺的数据化特征

网络文艺具有天然的数据属性。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数据化生产的特性。它以作者的写作行为为数据肇始,以网络平台的数据存储、计算、显示为数据进路,以读者的点击、购买、阅读、分享等为数据面向,试图通过对各类型文艺数据的标记、挖掘、分析、利用,来实现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功用。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艺处于全面数据化的网络空间,它依赖最简单的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征,它是数据录入、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数据表达的综合复杂呈现。在本质上,可将其看作以数字化“比特”为符号本体的信息编码与架构。

评论网络文艺,除了作者、作品、现象等,网络文艺数据是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qj/16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