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影院不开电影行业牵一发动全身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陈晨

北京疫情的反复,让影院复工的希望又远了一点。

影院和院线经历了降薪裁员、抵押设备、摆地摊种种自救行动后,还是没能等来一个确切的复工消息。面对下半年的房租和人工压力,大大小小的行业群里,从业者们只能不断交换消息,彼此勉励。

(图说:影院关闭,房租和人工成本仍在消耗)

作为电影行业的终端,影院最先承受了疫情带来的冲击。由于电影行业的特殊性,一个环节出问题,实则牵一发动全身:影院不恢复运营,意味着影片无法上映,相关的宣传、发行工作无法进行,片方手中积压待映影片的同时,在不确定未来发展形势的情况下,又要开发新的项目……

可以预见,疫情将给电影产业格局带来深刻且持续的影响。

东方网·纵相新闻连线制片人关雅荻,以及宣传、发行、片方等位于电影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从业者,一起聊聊影院不复工给他们工作带来的影响。

宣发公司转型做短视频

小丽是一家影视营销公司的宣传人员,主要负责公司的电影业务。疫情冲击下影院关门,没有影片上映,营销工作自然也随之停滞。半年来小丽一个项目也没有接到。

“现在公司让我们做抖音、快手、短视频。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工作,增加一点工作量,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短视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做好了公司就可以转型。”

小丽的公司是15人左右的初创团队,电影之外还有剧和综艺业务,这也是目前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公司并没有裁员,而是实行全员半薪。尽管在北京生活负担较重,但小丽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很多小公司还没挺到6月就倒闭了。

除了没有新的项目收入,以前项目的回款也很难拿到。因为宣传对接的上游片方们也受到很大影响。小丽告诉纵相新闻记者,之前合作的某项目已经结束了,但片方跟她对接的几个人都不在了,“应该是裁员了”。

(图说:电影路演等宣传活动无法展开)

小M刚进入发行行业没多久,因为疫情停止了本职工作。和小丽类似,小M所在发行公司疫情期间也在开发新业务。

“我们在做一些电影剪辑号和解说号,还是跟电影有关的。反正现在也没有事情做,公司本身也有电影要发,就先把这个号做起来吸引一些粉丝,等自己的电影要宣传的时候可以直接用自己的号来做,不需要再去找别人做推广。”

发行是片方和影院之间的重要一环,内容包括做拷贝、申请密钥、排档期、谈判分帐比例等。在影院不开、无片可放的情况下,发行的工作就是0。小M目睹了许多同行无事可做,拿着半薪待命。

“之前大家一直都以为6月份影院会开,还是抱着希望的。最近这一次疫情就觉得有可能今年影院都开不了了,会有一些担心,万一公司裁员怎么办?万一到春节或者到年底才开,公司盈利怎么办?”

小丽入行五六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五味杂陈。“现在大家认为要两三年行业才会恢复,如果有可以转行的机会,肯定都会争取。但是说实话,能做电影这一行的也都是因为喜欢电影,所以能坚持的话也会继续坚持。”

制片方资金断流、项目夭折

小王供职于某大型影视公司,公司涵盖制片、发行、营销等业务。这半年时间,公司积压了十几部待映影片,其他同量级的公司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影院复工后市场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消化这一两年积压的片子。

“其实,一二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电影院的复工计划,当时模仿的是韩国现在正在做的,先放映一些经典的片子。我们公司当时也是拿了挺多部,还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复映表格,但是后来因为疫情进一步升级就被搁置了。”小王表示。

“在那之后,原本预计的复工6月10号左右——网上流传的,不知道从哪边透露出来的。但是6月10号并没有等到复工,并且现在北京又开始爆发了。我觉得在得到明确的复工通知之前,电影公司可能都不太会把最终计划定出来。我们已经推翻过很多计划了。所以大家都是还在等。”

小王的工作内容是处于行业上游的影视项目开发,他明显感受到行业内部的变化。小王做的是投资和制片规模相对较大项目,面对未来复工时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他不得不调整思路,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大的辨识度。“目前,我们公司暂时不倾向于体量相对小的片子。”他补充道。

(图说:疫情下影视投资变得更为保守)

疫情让行业趋于保守谨慎,这种环境下,“翻拍”也成为一个安全的选择。小王公司有几个翻拍项目已经开始招募演员。“这种片子已经经过市场的检验了,可能票房还不低,口碑可以,从内容角度上来看也不错,各方面性价比都比较高。”

疫情期间,很多小的制片公司关门倒闭,很多已经开发的多年的大项目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拍摄,一些预测在未来两三年不太具备竞争力的项目也自行放弃。

“下游的公司在极力寻求资本,也希望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小王称,“未来,大家在题材的选择上可能会更加谨慎,但是一旦谨慎,也很怕做出来的东西过于保守,显得平庸,这些是面临着一个比较两难的境地。”

制片人关雅荻:影院复工是民生问题

今年春节档因为疫情突袭,传统电影的院线发行全部停滞,却带来了网络发行的可能性。其中字节跳动以6.3亿的天价买断了版权《囧妈》改为线上发行,在业内引发了诸多讨论

——如果电影院不开门,网络发行可以拯救电影行业吗?

“院线or网络”的纷争并不是今年才出现。早在年戛纳电影节就因影片发行方式与流媒体巨头Netflix产生龃龉。许多传统从业者相信,院线发行的才叫电影,线上发行的叫“网大”。

知名制片人关雅荻认为,目前国内电影主要依赖票房收入的商业模式,使得线上发行不具备参考性。

“目前,影院发行模式依然是主流,特别是在国内,超过90%都是依赖于票房收入。”

“美国好莱坞对票房依赖没有那么严重,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票房本来就是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大片厂有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他们的版权、法律链条、经济的发达程度,让他们在商业模式上闭环相对丰富。”

“中国就相对比较单一。影院只要不开门,电影行业就转不动,你不能把这些事情都推到网络上去。网络发行网络收钱,网络现在也接不住,因为电影行业制作成本很高,《囧妈》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案例,不能把它当成常态。”

(图说:影院票房收入,仍是国内电影主要的收益方式)

除了商业模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电影行业是一个由百万人参与行业,是“一个民生问题”。关雅荻算了一笔账,1个制片背后背着10个发行和影院工作人员,也就是说整个行业有不低于万的工作岗位。

“这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些明星什么少赚点钱的问题。无论规模大小,它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有它的消费人群。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没有人站到这个行业的普通阶层去替他们着想,替他们共情。”

QA

Q:现在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各地疫情基本平稳,有没有可能低风险地区影院率先复工呢?

小王:其实在技术是可行的。但是,因为影院都是院线统一管理的,很多院线会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几个头部城市,比如北京就是最重要的票仓。一旦各个地方的影院率先复工之后,他们会排什么样的片子(新片)?他们拍的片子其他地方可以看,北京看不了,一定程度上使得影片完全损失了北京这样一个重要票仓,而且还会有各种盗版,对于片方来说压力可能承担不起。片子本身必须要保证全国同步放映,对于片方和影院来说都是必须要做到的。

Q:现在网上流传,认为片方和影院在分成方面有争执,造成影院复工困难。

小王:我也看了很多这种言论,其实话说回来,片方跟院线完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还自相残杀的话,对于我们不是好事。而且分成比例这个东西,正在执行的都是有白纸黑字文件在的,电影局也有介入管控,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阴谋论。

Q:影院不复工,对电影行业未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关雅荻:有三个方面。主要是资金的结构性变化,热情肯定都躲开了,真正继续投电影的肯定是对这个行业有深入理解,并且有情感投入的投资人。

然后是人才的结构性变化。产量相对降低,人才结构性地外流,说白了,电影行一直在追赶好莱坞的速度就被迫降低了。

第三方面,整个项目的风险评估也要调整。因为你不知道,以院线票房收入为核心的这种商业模式,短期内会不会被颠覆。一万两千家影院,七万张银幕,现在不知道会剩下多少,因为不知道复工的时间。不知道会有多少银幕,就无法按照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去推导预期票房收入,票房收入没有,后续的版权收入和延伸收入也都无法计算。这个无法计算,我们就无法确定投入的规模。所有的投资人,只能现在冒着风险去继续前期投入拍摄。

其实我们现在需要普及很多常识性问题,比如科学性地认知病毒,科学性地建立与病毒共存的心态。对应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恢复生产的秩序,电影只是千百个行业当中的百分之一。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其他受访者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shixingye.com/yshyrz/15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