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412/8839620.html
文
九九消寒
“在中国电影从初级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完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管我们的理论设计、主观愿望是什么,恐怕都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状态:一些比较大型的工业化项目一定是制片人中心制,否则电影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导演依旧是中国电影的核心资源乃至稀缺资源,导演中心制依旧有存在的基础和市场;某些编剧可能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部分实现“编剧环节中心制”;监制也会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在为青年导演提供保驾护航方面。”
不久前,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社交平台上这样阐述了他对行业当前状态的看法。
比起理性的概括,他的这番总结更像一种无奈的承认。所谓这种“混合所有制”短期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意思其实是中国电影业已经陷在了当下,难以向我们遥望的终极目标——“剧作中心制”计划性迈进。电影只是代表,整个影视行业都是如此。
什么是“剧作中心制”?今年5月的一次中国编剧论坛上,宋方金这样解释:“剧作中心制不是编剧中心制,因为并非每个编剧都有做中心的能力……剧作中心制的核心意义是,大家以剧本为根本,以剧本为依据,展开各部门的工作。”
剧作中心制为什么难以实现?鹦鹉君以为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饶曙光提到的“轻视编剧、轻视剧作、轻视编剧环节”,二是的确缺少好编剧。可能在一些编剧的逻辑里,这两个原因也分因果,后者是前者的果——正是因为编剧在影视生态里长期不受重视,才导致人才或流失或不得发挥,以致作品质量堪忧。
这的确是一大顽疾,但恐怕不是阻碍剧作中心制实现的唯一原因。同理,这里之所以将“没有好编剧”作为原因单独列出,也是因为编剧好坏其实并不仅是这个群体自身的原因。
先说第一点。编剧或者说编剧环节受到轻视是一种公认的业内现象,我们现在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
外来资本的非理性涌入一直被视作原罪。资本以逐利为唯一目的,寻求的是以最快速度获得回报,在影视项目这个大的投资目标下,明星、特效、IP、爽点等能最快见效的元素自然是他们的首选,相比而言“好剧本”这种耗时耗力的存在则显得“性价比”没那么高。
须知用几百万买下IP改编,再用几千万配上明星出演,最短只需三五个月,等一部精心打磨的剧本却至少需要一两年。何况对于不懂剧作的外来投资者而言,一部现成的优秀剧本绝对不会比网文IP成万上亿的点击量更有吸引力。
资本的逐利性和保守性让最具艺术创新价值的剧本环节被最先俭省了。可怕的是,在这种选择理念的一叶障目下,观众被进一步推向了明星、特效、IP、爽点,并且越发沉迷,渴望极致。在这整个过程中,编剧是失语的,他们对资本、对市场完全没有发言权。
如果资本热潮是导致编剧地位沦落的全部原因,那么如今资本退潮,编剧就能重整大旗,比肩日韩了吗?
未必。
时代潮流下错过发展机会的远远不止编剧这一个行当,还有专业制片人和饶曙光提到的各种“制度性设计、制度性建设、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呼吁的影视工业化其实从来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外表一片繁荣,内里却是一片混乱。剧作中心制这一最高理想怎么可能在一片混乱中实现?
说回第二点,为什么没有好编剧。其实也是因为没有标准——对于这个职业的标准。
编剧一直被嘲且自嘲:是个人都能当编剧。行业门槛低可不是件好事,这说明从业者平均水平太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上升之路由于没有规范标准,显得格外崎岖。
我们津津乐道于余飞给中国编剧划分的水准金字塔,却很少有人